哲学吧 关注:2,279,752贴子:16,467,445
  • 10回复贴,共1

知识观调查:一份关于【后现代性】人文价值的诊断报告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00多年前,被誉为“永远的现代人”的韦伯,曾对人类命运做出了悲观的预言:“上帝死后”,人类理性的膨胀,将压倒曾经的价值与信仰,将人变成“非人”。
然而,遗憾的是,这个问题放在今天,不仅没被消解,反而更加严峻。今天的社会,“非人”的危机,早已不仅是“道德与信仰的缺失”,更造成了现代人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三大撕裂:
第一:“信息夺舍”——信息时代,一方面“信息大爆炸”,一方面却因为“算法投喂”与信息的碎片化,越来越被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信息茧房”,人们接收的信息变得越来越单一、浅薄,对世界的理解和态度也变得越来越扭曲与撕裂,成了一个“永远叫不醒的人”。人在茧房的时间越长,沉没成本就越大,即便哪天事实摆在眼前,也不愿意承认和醒来。
第二:“认知污染”——被“污染”的认知对人产生了两大影响:要么形成“不见是非,只论立场”的弱肉强食逻辑,要么因“崇拜逻辑,忽略人性”,而陷入盲从和自欺。结果是偏见盛行,盲目自信。认知被“污染”的人,谈历史,用的是”成王败寇”;谈现实,凡事“存在即合理”;谈国家,但从不思考何为国家。在自由、平等、正义等现代文明价值面前,将谎言视为真相,将妥协视为阴谋,将顺从视为智慧,将守正视为愚蠢。
第三:“价值虚无”——技术迭代,是人类文明演化的底层动力之一,但技术在赋权提供了更多“绽放自我”的可能的同时,也在使人“劣质化”与“非人化”,动摇人的价值根基,甚至有可能催生出“大数据独裁”这种新型统治工具——把人变成机器和螺丝钉,通过“脑芯片”等新技术控制人、甚至直接消解人的自由意志。最终人们因愚昧无知而被残害,因意志消退而被毁灭,在技术和算法面前,所有人都“自愿”地奔向奴役。
这三大撕裂现象的背后,究其根本在于,一方面传统意义上的现代启蒙仍未完成,一方面技术发展带来的全新问题又被严重忽视。“轴心时代”、“启蒙时代”的“价值空缺”与后现代技术文明所带来的“价值虚无”,前所未有地交织在一起。
“先知预言可怕的未来,是为了让人们现在就有所行动”。
因此,对于我们来说,对“信息夺舍”、“认知污染”、“价值虚无”这三个现象的思考背后,其实正是在回答当下究竟该如何求知、如何思考、如何不被时代裹挟这三个问题。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02-25 10:41回复
    走出“信息夺舍”:如何求知?
    ——抵御“信息茧房”的不是“通识”教育,而是“人文通识”教育!
    现今,绝大多数人都认可凯斯·桑斯坦的“信息茧房”理论:人们在选择信息时,会习惯性地被自身的兴趣所引导,形成认知上的“作茧自缚”。因而,现在人们不仅有意地接受了各种类型的新知识,就连社会也在大力提倡“通才教育”。然而,信息茧房的形成并非知识的缺乏,愚昧也不仅仅是没文化的草包,究其根本是教育对知识的传授压倒了“人文精神”——也就是人类文明经典的传递。所谓的通识教育,只是将不同领域的知识组成了“知识拼盘”,每个参与其中的人,灌输的依然是狭隘的专业知识。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02-25 10:53
    收起回复
      碎片化绝非阅读的敌人,思想才能抵御浅薄!
      在一个碎片化的时代,信息太多、太杂,大众的认知,往往在数量上越来越渊博,在质量上却越来越浅薄。因此现实中,很多人将无法深度阅读的原因归罪给时代。
      汉娜·阿伦特曾将阅读视为一种“思想操练”,她要求人们仅仅将碎片化的信息作为材质。换而言之,阅读,绝不是为了照搬书中观点,而是为了思考当下问题,事实上,阅读的碎片化恰恰在于对当下的问题丧失了关注,因此只能接受信息,而无法整合信息。因此阅读既要有深度,关心经典中人类的永恒问题,又要有广度,带着时代的问题意识去阅读经典之外的书籍。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4-02-25 11:27
      收起回复
        20世纪70年代末前后, 后现代性观念在思想界现身, 其目的在于描述发达社会的一种新文化状态。最初, 后现代性作为对国际风格的反拨出现在建筑话语中; 随后不久, 人们一方面以它表示理性绝对根基的动摇和宏大历史意识形态的破产, 另一方面以它表示我们社会个体化和多元化的强大动因。如果撇开种种对后现代的不同阐释, 人们往往认为, 我们当前所面对的是一个更加多元的社会, 一个相对自由和对未来无甚期望的社会。人们热衷的历史进步愿景被更为狭隘的视域所取代, 那是一种由不稳定性和短暂性支配的时间性。此前对未来的英雄建构已经溃败, 而以活在当下为中心的消费主义规范随后取得胜利。后现代时期与这些密不可分, 它显示了一种空前的社会时间性的到来, 其标志便是此时此地的首要性。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4-02-25 15:00
        回复
          “后现代”这个术语的价值在于:它从社会和文化上显示了进程的变化以及发达民主社会运作方式的深层重组。在卸下最初的宏大现代性未来乌托邦的重担后, 富足社会的舞台正发生着惊天动地的变化, 而我们需要发现这些变化并为之命名:消费和大众传媒的陡增, 专制和惩戒规范的式微, 个人主义的高涨, 对享乐主义和心理主义的重视, 对革命未来的失望, 对政治激情和战斗姿态的疏远。但同时, “后现代”这个词语不无歧义和粗陋, 更不必说缺乏精确性了。无疑, 后现代是一种正在形成的新现代性, 而不是什么对现代性的超越。因此, 人们迟迟不肯赋予其前缀“后”以合法性。可以进一步说:20年前, “后现代” 概念像一缕新鲜的空气, 表示一种新事物和方向的大变化, 但现在它似乎有些过时了。后现代周期是以社会领域的“冷”减压为标志而展开的; 如今,我们觉得时代又变得严酷起来, 大有乌云压城之势。我们曾经历过一段社会束缚和宰制都很宽松的时期, 但现在它们又卷土重来,只不过是以新的形态出现。现在, 甚嚣尘上的是基因技术、自由主义全球化和人权,而“后现代”这一称谓已让人觉得陈腐不堪; 它已无力表述眼下的新生世界。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4-02-25 15:02
          回复
            正在形成的社会是这样的:与民主的、自由主义的、个人主义的现代性相对抗的力量无足轻重, 宏大的另类愿景已经消解, 现代化不再遭遇强大的组织和意识形态的抵抗。并非所有的前现代因素都已烟消云散,但现在它们自身是以一种去管制化和去制度化的现代逻辑方式运作的。在自在的个体性原则面前, 即便是社会阶级和社会文化也在逐渐消退。国家在退隐, 宗教和家庭正被私人化, 市场社会正压降而至:对经济和民主竞争的崇拜、技术统治论者的雄心以及个体权利都畅行无阻。去管制化和全球化的第二种现代性业已出现, 这是一个没有对立面的绝对的现代, 它完全靠三个核心要素支撑着, 即市场、技术至上的效率以及个体。我们曾拥有的是尚未完成的现代性, 现在到来的是已臻极致的现代性。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4-02-25 15:06
            回复
              在此背景下, 各个不同领域都涌现出极端主义浪潮, 它们受到无限动因和双曲螺旋的束缚。这样, 我们发现, 金融和证券市场活动的规模和数量在进行可怕的扩张, 现实经济活动在不断加速,资本全球流动的数量在异常增长。长期以来, 消费社会都在标榜其过剩和商品的丰富性: 超级市场和购物中心日益庞大, 提供大量各种产品、商品和服务, 这种状况愈演愈烈。
              在每个领域都有一些过剩, 超越了各种界限, 就像多余的赘生物一样:看看各种技术以及它们在颠覆死亡、食品和生育的界限等方面所产生的种种让人眩晕的方式吧。在下列事物中也能看到同样的情况:色情业的超现实主义产生的身体形象; 电视及其播放的那些玩弄完全透明性观念的节目;互联网集群及其数字流的泛滥:数百万的网站、数十亿的网页和文字, 每年都在成倍地增长;旅游业及其大批度假者;城市聚集及其人口拥挤、令人窒息、不断扩张的超大都市。为了打击犯罪和恐怖主义, 马路、购物中心、公共交通和工商业都安装了大量的摄像头以及其他电子监控和身份识别装置:通过继承旧的极权和训诫社会, 超级监控社会正大行其道。“更多, 总是更多”式的疯狂的变本加厉, 已渗透到集体生活的方方面面。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24-02-25 15:07
              回复
                甚至个体行为也卷入了过剩体系, 只要看看消费成瘾、体育竞技使用违禁药品、极限体育运动的风行、杀人恶魔、饥饿症、厌食症、肥胖症、强迫症和成瘾等现象, 就可以发现其中存在着两种对立趋势。一方面,个体从来都没有这样关注他们的身体健康和保健, 这样遵从医学指导;另一方面, 个体病理以及混乱消费和无序行为却在激增。超资本主义的两面性是与生俱来的:一种独立的超个人主义, 为自我立法, 有时谨小慎微、老谋深算, 有时又毫无节制、缺乏理性、混乱不堪。在技术功能领域里, 频频出现功能障碍行为。
                超个人主义不仅与人类经济学模式的内化相吻合, 追求在最多的生活领域(教育、性、生育、宗教、政治、工会活动) 实现自我利益的最大化, 而且与规范行为的旧社会形式的性质变化一致, 随之而来的则是不断出现的病理问题、心理障碍和极端行为。由于技术至上的标准化运作和社会纽带的松懈, 超现代时期同时制造了秩序与混乱、主体的独立与从属、适度与过度。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24-02-25 15:08
                回复
                  第一种现代性在意识形态和政治上是极端的;而新现代性的极端已远远超越政治层面——那是技术、媒体、经济、城镇规划、消费和个体病理的极端。几乎处处都是如此, 双曲线的亚政治进程现在已成为自由主义民主政体的新面孔。并非一切都与过剩状态的格调保持一致, 但没有什么能完全摆脱这种极端逻辑的影响。似乎我们确实从“后” 时代走进了“超” 时代。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24-02-25 15:09
                  回复
                    新的现代性社会正在产生。这已不再是由传统世界抵达现代理性阶段的问题, 而是对现代性本身进行现代化、对理性进行理性化的问题。换言之, 摧毁“陈腐的残余”和官僚政治的俗套, 结束僵化体制和保护主义的束缚, 对一切进行私有化并使其不再依附于局部条件, 同时使竞争加剧。创造“灿烂未来”的英雄意志已被管理激进主义所取代, 后者乃是一种对变化、改革和调适的巨大热情, 却被剥夺了任何自信的前瞻和宏大的历史愿景。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24-02-25 15:09
                    回复
                      在效率诉求和生存需要的支配下, 人们处处都在强调要继续前进和不为乌托邦目标所累的超变化。在超现代性那里, 除需要不断发展和加速前进以免被“进化”所超赶外, 人们已别无选择:对技术至上的现代化崇拜最终战胜了对目的和理想的盛赞。未来越是不可预测, 我们就越需要灵活机动, 随时应对, 永远准备应变, 需要超现代, 比英雄时期的现代人更为现代。
                      与过去决裂的神话已经被最快的和“越来越……”的文化所代替:越来越多的盈利、越来越多的业绩、越来越多的机动性、越来越多的创新。对于这究竟是意味着盲目的现代化、技术至上的商品虚无主义, 还是一种缺乏目的和意义的真空旋转过程, 我们拭目以待。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22楼2024-02-25 15:1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