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吧 关注:2,272,150贴子:16,454,393

知识观调查:一份关于【后现代性】人文价值的诊断报告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00多年前,被誉为“永远的现代人”的韦伯,曾对人类命运做出了悲观的预言:“上帝死后”,人类理性的膨胀,将压倒曾经的价值与信仰,将人变成“非人”。
然而,遗憾的是,这个问题放在今天,不仅没被消解,反而更加严峻。今天的社会,“非人”的危机,早已不仅是“道德与信仰的缺失”,更造成了现代人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三大撕裂:
第一:“信息夺舍”——信息时代,一方面“信息大爆炸”,一方面却因为“算法投喂”与信息的碎片化,越来越被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信息茧房”,人们接收的信息变得越来越单一、浅薄,对世界的理解和态度也变得越来越扭曲与撕裂,成了一个“永远叫不醒的人”。人在茧房的时间越长,沉没成本就越大,即便哪天事实摆在眼前,也不愿意承认和醒来。
第二:“认知污染”——被“污染”的认知对人产生了两大影响:要么形成“不见是非,只论立场”的弱肉强食逻辑,要么因“崇拜逻辑,忽略人性”,而陷入盲从和自欺。结果是偏见盛行,盲目自信。认知被“污染”的人,谈历史,用的是”成王败寇”;谈现实,凡事“存在即合理”;谈国家,但从不思考何为国家。在自由、平等、正义等现代文明价值面前,将谎言视为真相,将妥协视为阴谋,将顺从视为智慧,将守正视为愚蠢。
第三:“价值虚无”——技术迭代,是人类文明演化的底层动力之一,但技术在赋权提供了更多“绽放自我”的可能的同时,也在使人“劣质化”与“非人化”,动摇人的价值根基,甚至有可能催生出“大数据独裁”这种新型统治工具——把人变成机器和螺丝钉,通过“脑芯片”等新技术控制人、甚至直接消解人的自由意志。最终人们因愚昧无知而被残害,因意志消退而被毁灭,在技术和算法面前,所有人都“自愿”地奔向奴役。
这三大撕裂现象的背后,究其根本在于,一方面传统意义上的现代启蒙仍未完成,一方面技术发展带来的全新问题又被严重忽视。“轴心时代”、“启蒙时代”的“价值空缺”与后现代技术文明所带来的“价值虚无”,前所未有地交织在一起。
“先知预言可怕的未来,是为了让人们现在就有所行动”。
因此,对于我们来说,对“信息夺舍”、“认知污染”、“价值虚无”这三个现象的思考背后,其实正是在回答当下究竟该如何求知、如何思考、如何不被时代裹挟这三个问题。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02-25 10:41回复
    走出“信息夺舍”:如何求知?
    ——抵御“信息茧房”的不是“通识”教育,而是“人文通识”教育!
    现今,绝大多数人都认可凯斯·桑斯坦的“信息茧房”理论:人们在选择信息时,会习惯性地被自身的兴趣所引导,形成认知上的“作茧自缚”。因而,现在人们不仅有意地接受了各种类型的新知识,就连社会也在大力提倡“通才教育”。然而,信息茧房的形成并非知识的缺乏,愚昧也不仅仅是没文化的草包,究其根本是教育对知识的传授压倒了“人文精神”——也就是人类文明经典的传递。所谓的通识教育,只是将不同领域的知识组成了“知识拼盘”,每个参与其中的人,灌输的依然是狭隘的专业知识。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02-25 10:53
    收起回复
      新年好。前排沙发。
      文学语言风格“大变”啊。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24-02-25 10:54
      回复
        个人观点,这种社会现象是倒逼人类脑容量拓展。很多现象发生是内存容量不足,引发的自我封闭,当内存条拉满,信息再多也能处理。
        非人是旧人与新人过渡性的后现代。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24-02-25 11:00
        收起回复
          碎片化绝非阅读的敌人,思想才能抵御浅薄!
          在一个碎片化的时代,信息太多、太杂,大众的认知,往往在数量上越来越渊博,在质量上却越来越浅薄。因此现实中,很多人将无法深度阅读的原因归罪给时代。
          汉娜·阿伦特曾将阅读视为一种“思想操练”,她要求人们仅仅将碎片化的信息作为材质。换而言之,阅读,绝不是为了照搬书中观点,而是为了思考当下问题,事实上,阅读的碎片化恰恰在于对当下的问题丧失了关注,因此只能接受信息,而无法整合信息。因此阅读既要有深度,关心经典中人类的永恒问题,又要有广度,带着时代的问题意识去阅读经典之外的书籍。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4-02-25 11:27
          收起回复
            将人变成“非人”。--------意识行为,为了人,叫做人,意识行为,为了善良、道德、正义、教旨等等等等主观产品,叫做鬼


            IP属地:陕西6楼2024-02-25 11:28
            回复
              千年人文,都是围绕主观产品形成的,这是歪门邪道。
              人文,只能围绕自然人生命体需要的量,这种客观状态形成。


              IP属地:陕西7楼2024-02-25 11:29
              回复
                几千年的哲学家,都是主观人文,这是愚昧


                IP属地:陕西8楼2024-02-25 11:31
                回复
                  我认为还是宏观叙事的原因,你讲的三个论点
                  即信息圈禁、道德失范、价值沦丧三个方向都是微观方向的观察角度
                  对于历史形态来说,这是早就有的或者周期性问题
                  当然,如果要直击痛点,直击利害,我这点评论肯定打不出来,只能说的浅显一点
                  ——我非常喜欢伪马主义说的观点,即一切服务于生产力,或者把历史形态归谬为适应生产力的借口,这部分大多数是脱产学生,毫无顾忌的把人扁平化放在宏观叙事之下,服务于人的生产。
                  如果按照伪马主义者来说,你说的一切,实际上是我们匹配不了生产力,与价值上,要认清自己的价值,做好生产流水线,积极提升效率,降低薪资的心理预期。与认知上,应该同心向上,无条件支持宏观叙事,牺牲小我成就大我。与信息上禁足圈禁,形成一种自娱自乐低能耗循环需求,这一切都是适应工业化生产的现象,即人的扁平化。
                  同时这里的危害也显而易见。一是需求低端化,丢失消费能力,损害经济。二是精神匮乏,自绝关系,社交圈禁,孤立个体,丧失传统氛围。三是物质主义,自我阉割,娱乐此身,伐树于未来阴凉之下的后人。
                  回答时代之问,应对百年未有之变局,于之普通人只有适应,不应苛责要求。而有作为者要敢于牺牲变革,同讲的那样在于搞好分配问题,做好的蛋糕不能分给别桌,而要惠民,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共同富裕。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4-02-25 11:40
                  回复
                    这预言,很符合我对哲学家的刻板印象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24-02-25 12:52
                    回复
                      说的好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4-02-25 13:24
                      回复
                        20世纪70年代末前后, 后现代性观念在思想界现身, 其目的在于描述发达社会的一种新文化状态。最初, 后现代性作为对国际风格的反拨出现在建筑话语中; 随后不久, 人们一方面以它表示理性绝对根基的动摇和宏大历史意识形态的破产, 另一方面以它表示我们社会个体化和多元化的强大动因。如果撇开种种对后现代的不同阐释, 人们往往认为, 我们当前所面对的是一个更加多元的社会, 一个相对自由和对未来无甚期望的社会。人们热衷的历史进步愿景被更为狭隘的视域所取代, 那是一种由不稳定性和短暂性支配的时间性。此前对未来的英雄建构已经溃败, 而以活在当下为中心的消费主义规范随后取得胜利。后现代时期与这些密不可分, 它显示了一种空前的社会时间性的到来, 其标志便是此时此地的首要性。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4-02-25 15:00
                        回复
                          “后现代”这个术语的价值在于:它从社会和文化上显示了进程的变化以及发达民主社会运作方式的深层重组。在卸下最初的宏大现代性未来乌托邦的重担后, 富足社会的舞台正发生着惊天动地的变化, 而我们需要发现这些变化并为之命名:消费和大众传媒的陡增, 专制和惩戒规范的式微, 个人主义的高涨, 对享乐主义和心理主义的重视, 对革命未来的失望, 对政治激情和战斗姿态的疏远。但同时, “后现代”这个词语不无歧义和粗陋, 更不必说缺乏精确性了。无疑, 后现代是一种正在形成的新现代性, 而不是什么对现代性的超越。因此, 人们迟迟不肯赋予其前缀“后”以合法性。可以进一步说:20年前, “后现代” 概念像一缕新鲜的空气, 表示一种新事物和方向的大变化, 但现在它似乎有些过时了。后现代周期是以社会领域的“冷”减压为标志而展开的; 如今,我们觉得时代又变得严酷起来, 大有乌云压城之势。我们曾经历过一段社会束缚和宰制都很宽松的时期, 但现在它们又卷土重来,只不过是以新的形态出现。现在, 甚嚣尘上的是基因技术、自由主义全球化和人权,而“后现代”这一称谓已让人觉得陈腐不堪; 它已无力表述眼下的新生世界。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4-02-25 15:02
                          回复
                            正在形成的社会是这样的:与民主的、自由主义的、个人主义的现代性相对抗的力量无足轻重, 宏大的另类愿景已经消解, 现代化不再遭遇强大的组织和意识形态的抵抗。并非所有的前现代因素都已烟消云散,但现在它们自身是以一种去管制化和去制度化的现代逻辑方式运作的。在自在的个体性原则面前, 即便是社会阶级和社会文化也在逐渐消退。国家在退隐, 宗教和家庭正被私人化, 市场社会正压降而至:对经济和民主竞争的崇拜、技术统治论者的雄心以及个体权利都畅行无阻。去管制化和全球化的第二种现代性业已出现, 这是一个没有对立面的绝对的现代, 它完全靠三个核心要素支撑着, 即市场、技术至上的效率以及个体。我们曾拥有的是尚未完成的现代性, 现在到来的是已臻极致的现代性。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4-02-25 15:06
                            回复
                              在此背景下, 各个不同领域都涌现出极端主义浪潮, 它们受到无限动因和双曲螺旋的束缚。这样, 我们发现, 金融和证券市场活动的规模和数量在进行可怕的扩张, 现实经济活动在不断加速,资本全球流动的数量在异常增长。长期以来, 消费社会都在标榜其过剩和商品的丰富性: 超级市场和购物中心日益庞大, 提供大量各种产品、商品和服务, 这种状况愈演愈烈。
                              在每个领域都有一些过剩, 超越了各种界限, 就像多余的赘生物一样:看看各种技术以及它们在颠覆死亡、食品和生育的界限等方面所产生的种种让人眩晕的方式吧。在下列事物中也能看到同样的情况:色情业的超现实主义产生的身体形象; 电视及其播放的那些玩弄完全透明性观念的节目;互联网集群及其数字流的泛滥:数百万的网站、数十亿的网页和文字, 每年都在成倍地增长;旅游业及其大批度假者;城市聚集及其人口拥挤、令人窒息、不断扩张的超大都市。为了打击犯罪和恐怖主义, 马路、购物中心、公共交通和工商业都安装了大量的摄像头以及其他电子监控和身份识别装置:通过继承旧的极权和训诫社会, 超级监控社会正大行其道。“更多, 总是更多”式的疯狂的变本加厉, 已渗透到集体生活的方方面面。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24-02-25 15:0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