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吧 关注:39,059贴子:507,548
  • 7回复贴,共1

都微信时代了,为何还要浪迹于贴吧?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常来,职责所在,也是服务的初心没改。放不下的还是过往,曾经的种种经历,种种的人。
每天签到,如和尚撞钟,也是修炼。
来来往往的新ib,留下的不多。
林间隙地原来如此安静。
来过的人们小憩后,都去到了怎样的远方,可否安好?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5-02-01 08:08回复
    熟人成圈,意味着生熟有别,意味着开放度降低,意味着不受情感关系限制的公共交流机会变少了。互联网的公共话语平台被窃窃私语所取代,是好是坏,大家评判。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5-02-04 04:38
    回复
      【锐言睿语】
      “微信带给我们的充实感其实如同饮鸩止渴,我们在微信圈子上投掷的时间越长,内在的空虚感、虚无感就越强烈。”
      [媒体人毛同辉认为,相比于博客、微博,微信的私密性、交互性似乎更强,对人们的吸引力也更大,许多人现在哪怕是在饭局上、会议上也都在忙着刷屏。但人们痴迷微信,还是为了填充内心的空虚。]


      来自Android客户端85楼2015-07-02 18:52
      回复
        “变味”的朋友圈,你烦了吗?
        ------------
        微信朋友圈从最初私密的记录和分享,到现在帮领导点赞、帮单位公号拉粉丝、帮“萌娃”投票,大家纷纷吐槽:变味的朋友圈,你烦不烦?而各种由纸尿裤、奶粉、麦片等冠名的母婴类产品“萌宝”评选像病毒般传播,实际上大多是品牌的营销活动。专家认为,一些营销活动利用的是朋友圈“抹不开面子”的人情交际。不少帖子里都附带着商品、品牌或公众号的广告链接,用户相当于帮厂家进行了宣传。参加评选者的联系方式可能被参与者乱用,面临着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新华社)


        来自Android客户端92楼2015-08-06 18:38
        回复
          最新微信研究调查报告出炉:靠玩手机微信过日子的称为"信生活"
          1、只收不发的叫"信冷淡";
          2、只发不收的叫"信骚扰";
          3、发不出去的叫"信功能障碍"
          4、看微信哈哈大笑的,你基本已达到"信高潮";
          5、一会儿看微信一会儿又删掉的,叫"信功能紊乱";
          6、用微信谈工作的叫"信工作者";
          7、一天发10条微信以上叫"信生活过度";
          8、看完不转的基本属于"信无能";
          9、如果不玩微信的叫"无信生活"
          10、老发诅咒人或迷信内容的,叫"信生活错乱"!
          11、老发有深度内容的叫"信专家;
          12、老发美食的叫"信饥渴";


          110楼2015-11-04 11:23
          回复

            开贴一年,始终置顶,不过127楼,显然不是高楼大厦。
            当我已经成为微信的重度使用者,深感其粘性很强,信息互动的边界越来越宽广,便捷。期间也关注到贴吧做出的种种新功能,弹幕呀,直播呀啥的,对我却毫无吸引力,完全没有尝试的欲望。
            几乎每天签到,每天谋面的ID就是那么几个,依然是陌生人,没有互动交流的欲望。
            茫茫然,茫茫然,茫茫然地继续着……
            因为茫茫然,此贴有继续置顶的必要。


            128楼2016-03-04 11:05
            回复
              做文化吧吧主,用银子定价那是半文不值。如果用其他的价值物衡量,比如忘我挣钱去日本买马桶盖,在吃穿不愁的情况下,我宁愿在这里闲扯,一文不名地望天喝茶发呆。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1楼2016-03-11 04:15
              回复
                发此贴的时候,我正纠结是去是留。经过这一年来的观望,感觉还是离有不舍。正是舵手说的有很多共同回忆等等,当然在我还有一些理性的思考,比如借助长尾理论可以找到文化吧存在的价值。如果是这样,你我就是对文化吧做过价值创造的人,轻言放弃?在我,难了点儿。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3楼2016-03-12 06:2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