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吧 关注:160,252贴子:1,240,376
求助

三易回河的目的是什么?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仁宗,神宗,哲宗是出于什么目的进行决堤的?三易回河的结果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三易回河三位皇帝有没有考虑过其对河北,山东和苏北百姓的影响?受到影响以后有没有对此做出有效措施,三易回河对于后世又有什么样的深远影响呢?刚刚刷到的,望解答。#三易回河#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05-04 12:42回复
    1:黄河改道是极其严重的自然灾害,改道只是一个后人眼里好听的称呼,对时人而言,这就是发了一场堵不住的大洪水,天长日久,便成了新河,将黄河妥善移回故道在经济民生上是极其有必要的,只是古代技术水平没能做到。


    IP属地:贵州3楼2024-05-04 23:20
    回复
      黄河进入唐末就已经由于下游淤堵,进入了不稳定的大规模变道阶段,要么往北甩要么往南甩,最终的结果是北宋没能阻止黄河向北变道,


      IP属地:贵州4楼2024-05-04 23:21
      回复
        回到最初的问题,为什么要回河?
        黄河泛滥问题起自中唐,根源在于黄河上游水土流失的加剧导致黄河下游泥沙淤积越来越严重,到唐末五代彻底失控,最终,黄河灾害的两宋集中爆发。
        由于自中唐以来濮阳以东的下游河道淤堵严重,并在下游成为悬河,致使黄河会不断在濮阳一带河道高低的交汇处决口,所以当地的澶州(就是澶渊之盟那个澶州)和滑州频繁受灾,从中唐的10年20年一决,发展到赵宋建国开始的两三年一决,赵大和赵二对治河很重视,一方面下令在上游植树护林固土(没错,中国古人已经认识到了水土流失的问题,北宋这个法令是中国历史上的首次),另一方面在黄河下游大量设置到埽岸(在决口高危区域设置的堵河设备),大约四分之三集中在澶滑~因此在宋初特别是赵二朝,黄河决口问题相比五代得到了初步的控制。
        然而下游淤堵的问题,在没有工业挖沙船的时代基本无法解决,用手挖脚刨的方式疏浚黄河,你吃的还没人家拉得快,要知道,早在人类活动之前,黄河的泥沙就没少多少。
        既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澶滑二州的河患,那就只能等死,澶滑二州处于黄河上下游的高低交汇点,赫然一个不稳定的定时炸弹,时人也已经预感到改变黄河现状的大灾早晚会在这里发生,一旦这里出现大规模决堤,就会直接影响黄河走势,也就是变道。


        IP属地:贵州5楼2024-05-04 23:21
        回复
          一条上千公里长数百米宽的大河突然从你面前消失然后随机出现在任何一个地方,这条大河选择河道可能有农田乡村甚至城市,就算你侥幸没有被河道砸到,也别忘了,新河道的深度,宽度通常都不够,这么多河水涌入一条新的河道里,它就必然泛滥,整个华北平原是被黄河通过不断的泥沙淤积—泛滥—冲积,这么活生生冲出来的~一个叫李垂的人认为朝廷应该对此采取措施,于是写了一篇《导河形胜书》,核心意见就是——现在黄河之所以决口主要是因为下游河道出海不畅,如果放任那么极有可能出现不规则变道,往北则贯穿河北,往南则夺淮河入海,都是千年一遇的大灾,那么既然一条河道这么不痛快,不妨给他人工泄洪,一口气给他挖六条河道同时出海,这样一方面能减轻故道的出海压力,另一方面通过规划六条河道的流域,可以建设广阔的农业水利设施,还可以在地理上强化河北东部的军事防御。


          IP属地:贵州6楼2024-05-04 23:22
          回复
            李垂对自己如此规划的目的有详实的解释,即在河北地区以黄河流域即地方水道为基础,以六条河道为核心建立庞大的灌溉/边防一体水利工程,


            IP属地:贵州7楼2024-05-04 23:22
            回复
              两汉已下,言水利者屡欲求九河故道而疏之。今考图制,九河并在平原而北,且河坏澶、滑,未至平原而上已决矣,则九河奚利哉?汉武舍大伾之故道,发顿邱之暴冲,则滥兖泛济,接闻于世。夫平原而北地势浚下,泄水甚易,故沧、德之间旧障皆完。滑台而东地势高平,入海稍难,故齐、棣之间游波互出。若放河北下,则其利甚详。
              惜哉河朔平田,膏腴千里,而纵容敌骑劫掠其间,无山川厄塞之防,无形胜顾望之备,虽将材兵盛,未暇长驱,可谓授胜地于匈奴,借寇兵为虎翼。
              汉贾谊、晁错不及此议者,以河水未东故也;
              唐戴胄、马周不及此议者,以守在幽北故也。
              今大河尽东,全燕陷北,则御敌之计,莫大于河。不然,则赵、魏百城,赋庶万亿七,所谓诲盗而招寇矣。一日伺我边土蔬馑谷饥,乘虚入犯,临时为计则实难,不如因人足财丰之际,下民轻资疾力而成,实兴利除害之大者也。
              李垂的计划是什么呢?
              自汲郡东推禹故道,挟御河,较其水势,出大伾、上阳、太行三山之间,复西河故渎,北注大名西、馆陶南,东北合赤河而至于海。
              这是计划开凿的第一条河道
              因于魏县北析一渠,正北稍西迳衡漳直北,下出邢、洺,如夏书过洚水,稍东注易水、合百济、会朝河而至于海。
              这是第二条
              大伾而下,黄、御混流,薄山障堤,势不能远。如是则载之高地而北行,百姓获利,而契丹不能南侵矣。禹贡所谓“夹右碣石入于海”。
              这是第三条
              自大伾西八十里,曹公所开运渠东五里,引河水正北稍东十里,破伯禹古堤,迳牧马陂,从禹故道,又东三十里转大伾西、通利军北,挟白沟,复西大河,北迳清丰、大名西,历洹水、魏县东,暨馆陶南,入屯氏故渎,合赤河而北至于海。
              这是第四条
              既而自大伾西新发故渎西岸析一渠,正北稍西五里,广深与汴等,合御河道,逼大伾北,即坚壤析一渠,东西二十里,广深与汴等,复东大河。两渠分流,则三四分水,犹得注澶渊旧渠矣。大都河水从西大河故渎东北,合赤河而达于海,
              这是第五条
              然后于魏县北发御河西岸析一渠,正北稍西六十里,广深与御河等,合衡漳水;又冀州北界、深州西南三十里决衡漳西岸,限水为门,西北注滹沱,潦则塞之,使东渐渤海,旱则决之,使西灌屯田,此中国御边之利也。
              最后一条,一共六条河道同时出海~
              这项提议很快就被否决了,理由也很硬,你要开凿疏通六条河道,这个工程量太大,就算工程完成,这六条河道不用维护么?是不是都得修堤维护,官员日常巡视?甚至于你挖了六条河道故道还那么任性的决口咋办?万一这工程结束了六条河道一起决口咋办?李垂不是大官,这项提议在朝内也没得到什么ZZ力量的支持,于是这件事最后就这么放下了~
              天禧四年滑州南决,花了半年多才堵上,李垂又重申了自己对黄河改道的担忧,顺便又提出了一个猴版分流计划~
              今者,决河而南,为害既多,而又阳武埽东、石堰埽西,地形污下,东河泄水又难。或者云今决处槽底坑深,旧渠逆上,若塞之,旁必复坏。如是,则议塞河者诚以为难。若决河而北,为害虽少,一旦河水注御河,荡易水,迳乾宁军入独流口六,遂及戎境。或者云因此摇动边鄙。


              IP属地:贵州8楼2024-05-04 23:23
              回复
                景祐元年澶州大决,黄河第一次改道,这次改道没有向北流而是继续东流,是为横陇道,原来的东流道京东故道废弃,但这条新河道只流了十几年就开始淤堵,于是在庆历八年黄河再次在澶州商胡口向北决堤,洪水形成新河道呈90°直角笔直向北,纵穿整个河北东路从天津一带出海,商胡北流纵穿河北东路,河北东路被纳入黄河流域,河北东路全域受灾,这才是回河工程开启的根本原因。


                IP属地:贵州9楼2024-05-04 23:23
                回复
                  黄河决口变道后的河道不是现成的,而是要夺取现有河流的河道甚至从平原上冲出一条现成的河道,这意味着北流流域会频繁的发生洪水,横陇道尚在黄河流域之内,支流众多,还不至于出大事~
                  商胡北流来势汹汹,在河北境内到处寻找河道,甚至把河北东路用于物资转运的御河都侵占了,河北水灾导致大量流民涌入河南山东,许多儿童被父母遗弃,朝廷下令免去灾区夏税,开启灾年募兵工作,并停办一切节日和礼仪活动,灾情可想而知。


                  IP属地:贵州10楼2024-05-04 23:24
                  回复
                    但宋庭却拿不定主意,一方面宋庭其实对黄河变道采取的是自由放任的态度,并不想人为变更,二来西夏刚打完仗,亡羊补牢的增兵刚刚完成,还搞出个重熙增币被辽人敲了一比,庆历年间水旱灾害频繁,财政开始超支,偏偏商胡决口裂的非常大,工程量让人望而却步,而河北京东各地民力匮乏,强兴大役难免发生民变,出于各种原因,宋庭计划来年枯水期再做决定。
                    所以根本上讲,仁宗朝所谓的回河工程,其实是想办法堵住决口。
                    然后隔年的皇佑元年,贾昌朝提议堵塞商胡口,同时指出,现在的北流河道极不稳定,必然造成北流下游决溢,而河北东路是朝廷赋税和边防重地,不能放任其成为灾区,因此提议,堵塞商胡口之后也别让黄河再走横陇道了,下大力气给京东故道清淤修堤,直接将河道改回京东故道。
                    然后,管河渠的李仲昌提供了另一个方案,商胡口依然要堵,但是不用立刻堵上,改道也不必往京东故道上改,横陇道前些年不也流的挺好的么?干脆就在商胡道和横陇道的夹角六塔集附近开一个小河,让河水先一点点回归横陇道,等河水流的差不多了,就封闭商胡道,河道不就回来了么。
                    这个方案其实是想挖条小河道连通横陇和商胡的水道,这条小河道后来被叫做六塔河,将北流河水引入水流量已经不大了的横陇道,借此拓宽横陇道并冲刷河道的泥沙,另一方面通过这样泄水,减缓北流水势降低河北灾情,待时机成熟,封闭商胡口,河水重新回归横陇道。
                    紧接着,欧阳修冒了出来,把这两个方案都骂了一顿,首先是贾昌朝的故道方案,故道水干了快20年了,你想回故道就得兴大役把这500多公里长上千米宽的河道全都通开,你还得沿河道重修堤坝,这是什么等级的工程?得征发多少民工?花多少钱和料?这几年刚打完仗,到处又在大旱,是干这种事的时候么?


                    IP属地:贵州11楼2024-05-04 23:24
                    回复
                      李仲昌的六塔河方案更扯淡,他贾昌朝的方案合理但是没法干,你李仲昌妄想开条小河沟不费多大力气把黄河水引回横陇河道问题就解决了?你在想X吃?你那条六塔河小河沟才多宽?把黄河水引回横陇道可能么?就算你把水引回去了,你当横陇道状态有多好?黄河为啥改道?不就是横陇道也不通畅么?黄河回河横陇不也照样挨淹?不照样改道?你横陇道清不清淤修不修堤?你说要修就是欺君!
                      朝廷左右为难,看看河北的水患,再看看手底下的资源,最后决定,用李仲昌的六塔河方案试试吧,然后六塔河开工北流东流在吵,竣工了还在吵,六塔河的分水效果也不明显,反而导致横陇道流域也开始出现水灾,李仲昌心态一崩又搞了个昏招,本来计划是等秋冬季节枯水期再封闭商胡口,李仲昌心急居然在农历四月的汛期把商胡口堵了,果不其然六塔河的小河沟根本容不下这么大的水流,商胡口堤坝当晚就被冲开,河水重新填入商胡河道,堤坝上没来得及走的兵丁民夫被大量淹死,回河失败。


                      IP属地:贵州12楼2024-05-04 23:24
                      回复
                        神宗朝这次回河很大程度上回答了许多人念叨的问题,改道之后,赵宋为什么不干脆选择维持现状稳固北流呢?神宗朝河议开头就告诉了我们原因,根本稳不住,按理说两条河道出海,本该顺畅少灾,可现实情况是,北流河道在修了上千里堤坝的情况下依旧持续泛滥,根本稳固不住,反而新生的二股河安静祥和,这种巨大的反差促使神宗朝开启了新的治河计划。这次的选择比第一次回河窄了很多,京东故道是指望不上了,都水监认为应该在现在的北流跟东流里选一条出海,而东流道相对稳定,六塔河工程遗址尚存,可以再次加以利用。神宗觉得这是个大事,于是派司马砸缸过去实地考察了一下,司马光回来以后报告,能干,东流道质量比北流道好不少,只要开河引水,河水就会被挤进东流道,但是这个活不能急,先把东流道的堤防修好,然后和之前六塔河一样慢慢往东流道放水,最后北流干的差不多,把它封了就行,全过程大约三五年吧,千万不能急功近利把北流直接堵上,不然准出事。果不其然,跟仁宗朝一个德行,又开始蛮干了,砸缸熙宁二年正月完成的考察,然后工程正式开工引水,这一时期由于续资治通鉴缺篇导致没有详细的资料,但总体来说,年初有人鼓噪着形势大好,年内即可闭塞北流,导致司马光这种稳健东流党从三月起就开始吹哨现在闭塞北流很危险,结果到当年七月都水监报告,形势继续一片大好,可以封堵北流了,更关键的是,刚刚执掌权柄的王安石支持迅速封闭北流的观点。司马光此时依旧维持原本的观点,而且一针见血的指出,现在急于闭塞北流,还是走了上次的老路,把北流道导致的河北水患转嫁给东流各州,无论如何都要等个两三年,保证东流道的稳妥畅通之后再封闭北流,主导东流的那些人,都是想着搞政绩工程立功而已。神宗呢?由于王安石等人的支持,因此倾向都水监观点迅速封闭北流的,不过他留了个心眼,要求司马光和张茂则再去视察一下(张茂则是内侍,之前司马光去视察他也去了,这样就确保了皇帝有一内一外两条消息源)结果王安石跳出来表示,司马光这个龟儿只会坏事,别让他去了...结果只有张茂则一个人区视察,司马光也知道自己的话没人听,索性放出最后一口气,东流道的水量必须达到二股河整体水量的八成,不然不能堵!也不知道有什么PY交易,张茂则回来以后汇报:东流已经占了八成,北流可以堵了~


                        IP属地:贵州14楼2024-05-04 23:26
                        回复
                          熙宁二年年底,黄河流道正式封堵,好戏就此上演~应该说相比第一次在汛期封堵河口,熙宁回河选在了冬季枯水期,所以没像六塔河那次一样当天夜里出事,但东流二股河一没疏浚二没固堤,又突然灌进了北流道全部的河水,失去了北流道的分洪作用,顿时亚历山大,由于仁宗朝后,黄河河道自澶州90°向北,又在大名府分叉,北流封堵之后,自上游至大名府的河道就成了一个非常不稳定,南北通透的S弯。
                          其次,虽然北流封了,但是自大名府以北,却有一条从卫州开启,途径大名府直抵北部乾宁军(约在天津以南)的御河,主要用于给北部前线的雄霸各州运输物资,北流堤坝一旦决溢,河水就会大量涌入御河,泛滥沿边各地,而且御河通海,黄河一但撞进御河又没有及时封堵,便会导致北流河道借尸还魂,非常黑色幽默。


                          IP属地:贵州15楼2024-05-04 23:27
                          回复
                            熙宁三年,北流道刚刚封堵不久就在大名府内的许家港决堤,大量河水涌入北流河道并进一步蔓延至御河,导致大水向北泛滥到永静军,熙宁四年七月,又在大名府以北决堤,河水淹到了永济镇(也是因为御河),北部在决,南边也稳不住,八月在澶州曹村决堤,十月又决了卫州,折腾到第二年四月,修了埽岸,堵了决口,疏浚了上流河道,这才初步解决问题。
                            事情发展到这种地步,神宗心有大志但意志薄弱的缺点就暴露,他是跟王安石说:现在为了治河,好几次在河北和京东紧急征发民夫干活,一些民户因此破产,要是这么折腾河还是决岂不是白折腾?反正黄河流域也就这么大,如果没法确定是好是坏,能不就能干脆不管它了?
                            王安石这样回答~
                            第一:即便放任北流,那么稳固河道所需的堤坝疏浚埽岸样样都不会少,算起账来不会比现在少花钱。
                            第二:北流河道本身非常占地,由于河道浅水流急,极易泛滥,加剧河水泥沙淤积,长期来看变道会更加不稳定。
                            第三:河道水褪后留下的是河泥,如果开垦的话将会成为良田。
                            第四:先前北流道在的时候,防洪建设所需的工程量非常大,这两年闭北流之后水灾控制在了东流流域,物料消耗和紧急征发的情况都在减少,只要进一步稳固河道,这些消耗都会越来越少。


                            IP属地:贵州16楼2024-05-04 23:27
                            回复
                              为了保障东流道的常态,宋庭也是下了一番功夫,首先是熙宁六年设立黄河疏浚司专门负责疏浚河道,花了很多精力开发疏浚河道所需的大型工具,其次,由于大名府残留的北流河道导致河水经常往堤岸上怼造成泛滥,因此特地修了一条“直河”,把水引回二股河,减轻大名府境内的水患压力,就这样一直安静到了熙宁十年,然后,出大事了。熙宁十年七月,黄河先在卫州决溢,然后一路向东,最后在老朋友,澶州曹村大决,这次决河造成回河工程期间最大的经济损失,各种懂得不懂得不懂装懂的网文都论及过此事,我就不多补充了,但有两点需要注意的是~第一:澶州境内黄河两岸是决河多发区,也是黄河变道点,而熙宁十年这种等级的水灾也绝非第一次,所以称不上罕见,可以说,无论走北流还是东流,只要下游不通,这种程度的水灾就会发生。第二:曹村水灾受灾面积巨大,最远甚至波及南面的苏州,但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并不完全因为洪水过于凶猛,而是洪水与当地水系相结合共同导致的。


                              IP属地:贵州17楼2024-05-04 23:2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