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症吧 关注:171,048贴子:3,921,792
  • 32回复贴,共1

20240514倾诉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有吧友说你为什么要一直想不行动起来。我也不知道。我在去年。早上刷牙的时候。我都会突然走神去联想到其他事情。回过神来之后牙齿已经被我刷出血了。类似的事情有很多。这应该算抑郁症的症状叫思维反刍。大脑会想有一个不受控制的开关。一打开思维就会飘散。我尝试过转移注意力。那种感觉就像和大脑中另外一个人拔河。你拔过来一点它拔过去一点。在一分钟之内就可能过来拉扯7 8次。
我为什么在焦虑症贴吧写这些。因为那段时间一直在看相关的东西。我也存在很多的焦虑症症状。加上前面很长时间都以为自己是抑郁症。就觉得是之前的方法错了。那段时间。看什么病症都觉得自己像。其实确实错了。我运动过。即使我在跑步的过程中会老是注意别人。但是如今发现。在已经内耗非常厉害的情况下去强行运动。会让自己情绪起伏更大。思维的混乱更加严重。
后来我换了一种方法。什么都不管了。衣柜不整理了。不跑步了。不去做饭了。反而有种莫名的放松的感觉。
因为焦虑。其实之前做的很多努力出发点就是不正确的。焦虑会让你停不下来。然后想要马上做完一件事。它让你很恐惧等待。想马上做完。但是手上没事的时候又坐立不安。如此反复。
我记得有一整子我强迫自己看专业书。我能清楚感觉到大脑后脑勺脑袋里面的一些变化。发麻。发胀。看几页就忍不住看看到多少页了。这个书有几页。内心很焦躁。还有一种空虚感。因为做这件事。没有让你感到一点充实感。包括做饭散步做其他的事情。给我的感觉像在讨好一个并不存在的人。或者欺骗自己。
也有吧友问我性格如何。我昨晚失眠了。我一直想如果在某个节点自己做了正确的选择会怎么样。我想象那个时间点是造成悲剧的关键点。我想象之后我会怎么样。我会经历什么。我觉得和性格没有太大关系。因为我是初二当时15岁。不可否认有一些小缺陷。但是谁没有呢?我时常责怪之前的自己。觉得只是一念之差。导致后半生的痛苦。或许我不想承认自己有病。所以我想找到能解释通这些问题的答案。获取我想找到可以规避痛苦的方法。
包括我的这些无能倾诉。说到底不过是想得到某些关注罢了。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4-05-14 10:56回复
    意识与潜意识矛盾,同时活在过去。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05-14 14:34
    收起回复
      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精神分析学家亚伦·贝克,贝克受到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影响,他发现一个患者的主要认知风格—这个人知觉、表征和思考这个世界的方式—是抑郁症、焦虑障碍和强迫症等障碍中的关键元素。通过强调认知风格和自我功能,贝克延续了由海因茨·哈特曼、恩斯特·克里斯和鲁道夫·鲁文斯坦开创的思路。 贝克对有意识思维过程在心理障碍中的角色的强调是新颖的。传统上,精神分析学家被教导心理问题来自无意识冲突。比如,20世纪50年代后期,当贝克开始他的研究时,抑郁症还普遍被视为“向内投射的愤怒”。弗洛伊德认为抑郁症患者对他们所爱的某个人感到敌意和愤怒。由于患者不能处理其对某个重要他人的负面感受,他们会压抑这些感受并无意识地引导这些感受来对抗自己。这种自我导向的愤怒和敌意导致了低自尊和无价值感。 贝克通过比较抑郁症患者和非抑郁症患者的梦来检验弗洛伊德的观点。他发现抑郁症患者和其他患者相比,展现出的敌意更少而不是更多。在实施这一研究和仔细聆听他的患者的过程中,贝克发现抑郁症患者不是表现出敌意,而是在他们思考人生的方式上表现出系统性的消极偏见。他们几乎都对自己有着不切实际的高度期望,对任何失望都强烈地反应过度,一有可能就贬低自己,并且对未来感到悲观。贝克认识到这一扭曲的思维模式不仅是一个症状、一种内心深处冲突的反映,而且是抑郁障碍实际发展和持续背后的关键推手。贝克得出一个激进的观点,通过确定和处理这些消极信念、思维过程和行为,我们应该能够帮助患者重拾健康积极的信念。而且,我们能够独立于它们背后的人格因素和无意识冲突来做到这一点。 为了从临床上检验这个观点,贝克向患者展示那些他们自己对抗、挑战和修正其消极观念的经历、行动和成果。他发现他们常常以惊人的速度好转,很少几个疗程之后,他们的感受和机能都有了很大的改善。这一积极结果使得贝克开发了一个针对抑郁症的系统性短程心理疗法,不关注患者的无意识冲突,而是关注他或她的有意识认知风格和扭曲的思维方式。 贝克和他的同事开始进行对照临床试验,以评估这种治疗模式较之于安慰剂和抗抑郁药物治疗的效力。他们发现在轻度和中度抑郁症患者中,认知行为疗法通常和抗抑郁药治疗一样有效;有些研究中,它在防止复发方面还要更胜一筹。在后续的对照临床试验中,认知行为疗法被成功地扩展到了对各种焦虑障碍,特别是对恐慌发作、创伤后应激障碍、社交恐惧症、进食障碍和强迫症的治疗。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4-05-14 21:22
      回复
        网页链接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4-05-14 21:23
        回复
          认知决定情绪,情绪决定行为,这件事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这件事的看法具有相当大的主观因素,这就会导致你的情绪发生变化,也会导致你的行为发生变化。所谓的正念就是活在当下高度聚焦,你会发现很多人要么活在对过去的悔恨当中,这种人偏抑郁,要么活在对未来的担忧之中,这种人偏焦虑。从来没有活在当下过。抑郁症的思维逻辑后悔自责悔不当初指向过去,如果怎么怎么样、要是怎么怎么样、想当初怎么怎么样。今天是昨天的明天,也是明天的昨天,如果你不认真过好每一天,那么你这一生都是痛苦焦虑抑郁。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4-05-14 21:23
          回复
            一念一世界
            我们的每个思想和意念都负荷着不可思议的能量,这些能量会透过各种形式实践自己。你的思想会创造出疾病,也能治好疾病;你的思想能让你陷入痛苦,也能让你离苦得乐。思想创造出善与恶、美与丑、成功与失败、富有与贫穷、天堂与地狱……。你生命经验的种种,通通都是你的思想所创造的。
            所谓「一念一世界」。我们是自己命运的创造者,我们外在所看到的一切,正是我们内心世界的呈现。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4-05-14 21:39
            收起回复
              现在我们来谈谈自我价值感。您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一个人只为了逃离现实世界片刻,就会不惜用d品戕害自己?为什么有成千上万的人要靠药物才能强打精神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为什么有人要天天借酒浇愁?为什么有人要天天买买买来填补内心的空虚与寂寞,明知道这些身外之物丝毫不能帮到自己? 为什么有的人自我价值感如此之差?那些拥有健康的自我价值感的人又是怎么做的?当然,童年经历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其实并不像从前普遍认为的那么重要。近几年的一系列最新研究发现,一个人一直到老年都可以不断改变行为模式,修正自我价值感。 首先,让我们诚实地面对内心,扪心自问:我们真的对自己多年来经营的人生感到满意吗? 当年是否曾经错失过一个可以开辟崭新人生的机会? 是否明明知道是一个噩梦,却执拗地不肯从梦中醒来? 也许曾经的理想工作现在变成了一种折磨,而我们却不愿意换工作,仅仅因为公司离家很近或者我们好不容易才得到这份工作,不想轻易放弃? 也许曾经举案齐眉的爱人如今“相敬如冰”,只是为了孩子才勉强维持家庭的完整。有孩子的人都知道,孩子会拷贝父母的行为。当我们在一段关系中感觉痛苦却硬撑下去的时候,其实是在传递给孩子这样的信息: “亲爱的孩子,当你自己有了孩子以后,即使并不幸福,你也不得不和你的伴侣厮守在一起,直到孩子们长大成人,离开父母。那时你才有权利开始自己的人生。 您真的会给孩子这样的人生建议吗?不会吧?可是为什么您自己却这样做,并且给孩子做出坏榜样?您真的想让孩子以后也经历同样的痛苦吗? 也许以上这些都不符合您的情况,那么困扰您的也可能是您的居住环境,比如年久失修的房子令全家人烦恼不堪;或者朋友与您不再志趣相投,聚会变得无聊乏味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4-05-14 21:5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