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吧 关注:1,188,421贴子:8,748,190

明季文学 阳明与梦阳 卓吾与伯修 话本笔记演义小说戏曲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明季文学以嘉靖为划分,可以分成有着重大区别的前后两个阶段。王阳明的姚江学派的产生,以及朱厚熜登上历史舞台,是明季后期文学发生重大专心的契机。嘉靖(1522~1566)后,明季文学变革迅猛异常,逐步向着近现代文学的趋势演化。
首先,传统文学的诗文,在弘治年间(1488~1505)出现了前七子的“复古”文学以后,而后相继出现唐家派、后七子、公安派、竟陵派等。李梦阳、何景明等前七子生活的时期,正是王阳明心学思想逐步产生的时期。王阳明与李梦阳,基本上同时出生,而后同时过世,王阳明的生命存在早于李梦阳一年。
李梦阳(1473年-1530年),字天赐,弘治六年(1493年)举陕西乡试第一,次年中进士。正德十四年(1519)李梦阳入狱。经杨廷和等人力陈李梦阳无罪,才使他得以获释。嘉靖后,李梦阳不再为官。他治园池,招宾客,饮酒著述,名驰海内。嘉靖八年(1530年1月28日),李梦阳卒,时年五十八岁。
王守仁(1472年-1529年),号阳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正德元年(1506年)谪贬至贵州龙场。
正德十四年(1519年),王阳明平定洪都之乱。嘉靖元年(1522年),王守仁回乡守制。嘉靖七年,王阳明过世。
《明史 列传第一百七十四文苑二》记载,【梦阳才思雄鸷,卓然以复古自命。弘治时,宰相李东阳主文柄,天下翕然宗之,梦阳独讥其萎弱。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非是者弗道。与何景明、徐祯卿等号十才子,又与景明、祯卿、王廷相号七才子,皆卑视一世,而梦阳尤甚。迨嘉靖朝,李攀龙、王世贞出,复奉以为宗。天下推李、何、王、李为四大家,无不争效其体。】
《明史 列传第八十三王守仁》记载,【守仁天姿异敏。游九华归,筑室阳明洞中。泛滥二氏学,数年无所得。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遂笃信不疑。其为教,专以致良知为主。谓宋周、程二子后,惟象山陆氏简易直捷,有以接孟氏之传。而硃子《集注》、《或问》之类,乃中年未定之说。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万历十二年,大学士申时行等言:“守仁言致知出《大学》,良知出《孟子》。陈献章主静,沿宋儒周敦颐、程颢。且孝友出处如献章,气节文章功业如守仁,不可谓禅,诚宜崇祀。终明之世,从祀者止守仁等四人。】


IP属地:江西1楼2024-04-30 05:20回复
    《诗学渊源△李梦阳 何景明 徐祯卿 边贡》
    至嘉靖朝,李攀龙、王世贞出,复奉以为宗。终明之世,推李、何、王、李为四大家。梦阳五古,逼近建安,不减太白。七古与歌行,则实兼李杜之长,其《朝饮马》及《土兵豆》二行,无异“三吏三别”。五七言近体岂但雄视一代,直将奴使晚唐,为格既高,使事无迹,推陈出新,无语不奇,而按其实又皆寻常,特人欲道不得耳。其起、承、转、合之间,再接再厉,妙契自然,无一语堆砌,尤不可及。后人有讥其诗模拟剽窃,得少陵之似,而失其真者,皆嫉抑之说,不足信也。时与何景明分南北两派。
    景明,信阳人,字仲默,宏治进士,官陕西提学副使,为南派之宗。诗情菹籍,其源出《十九首》,故于张九龄、陈子昂弥复相似。既复宗法初唐,如《玩月》、《姜子岭》诸作,颇亦近于王维,盖知梦阳已得建安之骨,李杜之神,不可与争衡,思别出蹊径以胜之。或谓与梦阳同是宪章少陵,而所造各异者,误也。二家优劣,何实逊李,《明月篇》自云拟初唐,却无一是处,乐府歌行复少含蓄,有时亦微涉铁体,惟近体五七言则真初唐音节耳。边贡字廷实,历城人,以进士官产部尚书。诗思清切,五古亦为初唐,歌行及近体则顾况、李益之亚也。
    徐祯卿字昌谷,吴县人,宏治进士,官国子博士。诗以近体五言为最佳,至古风歌行则学子美而犹未至也。
    综四家之诗,李、何、边、徐正得优劣之次,其余七子,并亚于祯卿云。


    IP属地:江西2楼2024-04-30 06:29
    回复
      《空同集 明 李梦阳 空同先生文集序 五岳山人吴郡黄省曾撰》记载,
      【夫文者,所以发阐性灵,叙诏伦则,形写人纪,彰泄天化,物感而言生,声谐而节会,乃玄黄之英华,而神理之自然也。譬彼霞辉星彩,匪绘而焕;龙章凤色,不绣而奇。岂出造为?精机妙吐而已。况夫深居几榻,可达志于八方;暂控形骸,得寓心于万代。一言耀帙,黄壤如生;片撰升堂,藻园不废。所以达贤古圣,莫不尚之。解绳以求六籍,底绩体各殊科,道由一致。故裁训者必依其本,赞事者必唯其实。此命觚之骨髓,而执简之要规也。经熄时迁,兹教烬丧。饰虚者繁,真核□□。炎汉御宇,载煽王风。西京之文,号为尔雅。但浑质既沦,儒流澜纵。得之者虎蔚于艺林,失之者荣息于晨草。校披千载,入室几何?盖词非为借之可传,语必肺本而攸永。来世方远,焉可眩欺?鬼灿神昭,若握柄宰,如执簧之韵,耕田之唱。短调无芊眠之富,直音无□色之羙。亦且缉陟孔经,采居匮史者,良由出之恻怛,嗟叹之真,自当流诵于无极也。
      粤我空同先生,岳降于熙雍之运,鹏骞于平章之朝。夙称八斗之才,遂擅九州岛之秀。非姬公宣父之书,不涉于目;非左马班扬之策,不发于笥;非骚选李杜之篇,不历于思。由是代方享敝,树独帜于旌墟。士举安凡,振孤辕于广陌。虽和之者自萃,珪璋之俦;而讪之者颇繁,参商之辈。物忌势危,终于摈落。然先生风节凝持,卓立不惧。卒能浣学囿之污,沿新彤管之琐习。起末家之颓散,复周汉之雅丽。彬彬乎天下学士大夫,莫不趋风而宗之。自是蜒宇之内,倡和镕钧。文章经纬,与三代同驱矣。载论先生之撰,蔚雄闳衍,无体格之弗统。酌禀圆融,何高深之弗臻。矩之音气,何密弗研。获其神精,何奥弗范。如玄造该包,子物器海,渤匪纳夫波流。五色错以彪章,八音和而恊奏□□。愉喜婉附,委陈性灵着矣;五道四德,谆敷重缔;伦则表矣;将迎酬酢,稡撷洹缀;人纪备矣;两间万貌,绵络笼挫;天化宣矣。由是品拟先民,则铨情播义,酿浸于洙典;星离缗贯,幅尺于丘明;约畅渊绮,橐钥于宋;苟骋顿激昂,陶垆于迁固;缘方形侣,合步于相如;体新挥述,齐能于杜甫;祖辙求源,法同于康乐;抉衰续古,功并于拾遗。诚游艺之巨工,而摛翰之鸿匠也。客有惜先生悬车之早,以为未究厥施者,予曰不然。天生英哲,或用之显绩,或用之述经。先生兴起学士,挽回古文,为天下作者之首冠,则天之用先生者不小矣。仲尼旅人,驺轲弗宁,亦将以为未究厥施耶?省曾乐志衡门,修辞海曲。山川间之音,通道契故。嘉靖九年春三月十六日】


      IP属地:江西3楼2024-04-30 06:30
      回复
        《文章辨体彚选巻三百八 李梦阳》
        陈思王集序【明李梦阳】
        李梦阳曰:予尝读植辞诗,至《瑟调》《怨歌》《赠白马》《浮萍》等篇,暨观《求试》《审举》等表,未尝不泫然出涕也。曰:嗟乎!植其音宛,其情危,其言愤切而有余悲,殆处危疑之际者乎!予于是知魏之不竞矣。先王之建国也,重本以制外,敦族以叙理,然后戚疏有等,治具可张。故曰:“九族既睦,平章百姓。”又曰:“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魏操以雄诈智力,盗取神器,丕席父业,逼禅据尊,乃不趂时改行,効重本敦族之计,而顾凋剪枝干,委心异族。有弟如植,俾之危疑禁锢,覩事扼腕,至于长叹流涕,转徙悲歌,不能自已。嗟乎!予于是知魏之不竞矣。且以植之贤,稍自矜饬,夺储特反掌耳,而乃纵酒铲晦,以明已无上兄之心。善乎文中子曰:“陈思王达理者也,以天下让而犹衷曲莫白,窘廹没身。”至今箕豆之吟,吁嗟之歌,令人惨不忍读。丕之于兄弟诚薄矣。嗟乎!此魏之所以为魏也。按植《审举表》云:“权之所在,虽疎必重;势之所去,虽亲必轻。”予尝抚巻叹息,以为名言。其又曰:“取齐者田族,分晋者赵魏。”意若暗指司马氏者。叡号明主,乃竟亦不悟,卒使植愤闷发疾以死。悲夫!而或以为扶苏杀而秦灭,季札藏而呉乱,天之意非为扶苏季札,将以灭秦而乱呉也。若是,则魏之不能用植,固亦天弃之矣。然予又独怪操之能生植焉,岂亦所谓不系世类者哉?
        刻陶渊明集序【李梦阳】
        予既得渊明墓,山封识之矣。又得其故屋祠址田,令其裔老人琼领业焉。然其山并田,德化县属,而老人琼星子民会九江陶亨来言,本渊明裔。亨固少年,粗知字义者,于是使为郡学生焉。实欲久陶墓,而陶生则曰:“力能刻其祖集。”予曰:“刻其集,必去其注与评焉。”夫青黄者木灾也,太羮之味岂群口所嚃哉!夫陶子知其人者鲜矣,矧惟诗。朱子曰:“咏荆轲诗,渊明露出本相知。”渊明者,朱子耳。初,渊明墓失也,越百余年无寻焉。予既得其山并田,遂迁诸窃据而葬者数塜而封识之。然仍疑焉,及览渊明集有《自祭文》曰:“不封不树。”岂其时眞不封不树,以启窃据而葬者邪?墓在面阳山,德化县楚城乡也。集去其注与评,为八巻云,凡八十一板。因系之曰:渊明髙才豪逸人也,而复善知几。厥遭靡时,潜龙勿用。然予读其诗,有俛仰悲慨、玩世肆志之心焉。呜呼!惜哉!


        IP属地:江西4楼2024-04-30 06:30
        回复
          附录
          《明史列传第六十九 ○徐溥邱濬刘健谢迁李东阳王鏊刘忠》
          徐溥,字时用,宜兴人。弘治五年,刘吉罢,溥为首辅,屡加少傅、太子太傅。溥承刘吉恣睢之后,镇以安静,务守成法。与同列刘健、李东阳、谢迁等协心辅治,事有不可,辄共争之。溥性凝重有度,在内阁十二年,从容辅导。人有过误,辄为掩覆,曰:“天生才甚难,不忍以微瑕弃也。”屡遇大狱及逮系言官,委曲调剂。孝宗仁厚,多纳溥等所言,天下阴受其福。
          李东阳,字宾之,茶陵人,以戍籍居京师。四岁能作径尺书,景帝召试之,甚喜,抱置膝上,赐果钞。后两召讲《尚书》大义,称旨,命入京学。天顺八年,年十八,成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弘治八年以本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与谢迁同日登用。久之,进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
          是时,帝数召阁臣面议政事。东阳与首辅刘健等竭心献纳,时政阙失必尽言极谏。东阳工古文,阁中疏草多属之。疏出,天下传诵。明年,与刘健、谢迁同受顾命。   武宗立,屡加少傅兼太子太傅。瑾入司礼,东阳与健、迁即日辞位。中旨去健、迁,而东阳独留。耻之,再疏恳请,不许。刘健、谢迁、刘大夏、杨一清及平江伯陈熊辈几得危祸,皆赖东阳而解。其潜移默夺,保全善类,天下阴受其庇。
          东阳事父淳有孝行。初官翰林时,常饮酒至夜深,父不就寝,忍寒待其归,自此终身不夜饮于外。为文典雅流丽,朝廷大著作多出其手。工篆隶书,碑版篇翰流播四裔。奖成后进,推挽才彦,学士大夫出其门者,悉粲然有所成就。自明兴以来,宰臣以文章领袖缙绅者,杨士奇后,东阳而已。立朝五十年,清节不渝。既罢政居家,请诗文书篆者填塞户限,颇资以给朝夕。


          IP属地:江西5楼2024-04-30 06:31
          回复
            《诗学渊源△李东阳》
            【李东阳字宾之,茶陵人。官少师,兼吏部尚书。诗自永乐以还,崇尚台阁体,故东阳起而稍复明初之旧,是为“茶陵派”。五古及七言歌行,风格全师韩愈,而近体五七言犹仍台阁一体。然自元四子以后,七言只有歌行古风未尝一见,习尚所趋,亦一异也。故东阳于古诗,声调犹尚未合,或谓七言歌行即是古风,误甚。】
            【茶陵派,主要存在于明初成化至弘治年间,李东阳以内阁大臣的身份主持诗坛,追随者趋之若鹜,形成一个以籍贯命名的诗派,即“茶陵诗派”。
            “处于宋元,溯源唐代”,着眼于体制法度和音节声调为茶陵诗派主要特征。针对台阁体卑冗委琐的风气,提出“轶宋窥唐”,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强调对法度声调的掌握。因其历任馆阁,四十年不出国门,诗风雍容典雅,平正典丽,仍有台阁体的余波。但另一些作品却摆脱了台阁风,表现了作者的个人的真情实感和精神状态。自然清新、意趣横生,不刻琢,有浓烈的生活气息。】
            《怀麓堂集巻一 明 李东阳 》
            镜川先生诗集序
            诗与诸经同名而体异,盖兼比兴,恊音律,言志厉俗,乃其所尚。后之文皆出诸经,而所谓诗者,其名固未改也,但限以声韵,例以格式,名虽同而体尚亦各异。汉、唐及宋,代与格殊,逮乎元季,则愈杂矣。今之为诗者,能轶宋窥唐,已为极致;两汉之体,已不复讲。而或者又曰:“必为唐,必为宋。”规规焉俛首蹜步,至不敢易一辞出一语,纵使似之,亦不足贵矣。况未必似乎?说者谓诗有别才,非关乎书;诗有别趣,非关乎理。然非读书之多,识理之至,则不能作。必博学以聚乎理,取物以广夫才,而比之以声韵,和之以节奏,则其为辞高可讽,长可咏,近可以播,而逺亦可以传矣。岂必模某家、效某代,然后谓之诗哉?顾惟其异于文也,故虽以文章名者,或有憾焉。兼之者,盖间世而始一见。韩昌黎之诗或讥其为文,苏东坡之诗或亦有不逮古人之叹。今观其宏才逺趣,防时代而超人羣也,恶可与不知者道哉!
            镜川杨先生夙抱古学,以文名一世,而复深于诗。自入翰林三十余年,积晋庵、东观、桂坊、金坡诸稿若干巻。某得而观之,窃以为先生之诗,博采深诣,典则深厚,成一家言。当意所得,杂体及七言古似宋,五七言律似唐,五言古似汉。然于其时,犹当择以为对,非茍同时代称名字者比。而爱君忧国,感事写物,则得诸三百篇之防为深。元之盛时,称范徳机善作,刘防孟善评。先生生圣世,称大家,殆于范有所不屑。某之愚,不知于防孟何如也。独自髫丱防奬识,至于今不改,评且益加厚。某虽愚,不敢以是私于先生,盖其名在天下,不待知诗者然后知其为重也。先生厯编修、洗马、侍讲学士、少詹事以至吏部侍郎,天下之望方隆未艾。于是疑“少达多穷”之说为未必然,又以见先生之学非于诗焉止也。稿以文类者若干,视诗尤多,则别为巻云。


            IP属地:江西6楼2024-04-30 06:31
            回复
              柯敬仲墨竹 明代:李东阳
              莫将画竹论难易,刚道繁难简更难。君看萧萧只数叶,满堂风雨不胜寒。
              「李东阳」诗词全集
              《游岳麓寺》
              危峰高瞰楚江干,路在羊肠第几盘?肆树松杉双径合,四山风十一僧寒。
              平沙浅草连天远,落日孤城隔水看。蓟北湘南俱入眼,鹧鸪声里独凭栏。
              《缺题》
              此日真何日,阴云掩上台。晦冥天色变,呜咽水声哀。
              旧恨齐山岳,遗恩遍草莱。万方同一恸,痛哭转成雷。¤
              《缺题》
              灵驾归何处,茂陵西更西。日轮埋地轴,云路隔天梯。
              月迥鸣鉴静,山围簇仗齐。玄宫松柏里,赡望转凄迷。
              《四禽图》
              樛枝老树幽岩里,山鹧双栖掉长尾。高鸣俯搦势不停,似向春风矜爪嘴。
              山头锦鸡金作冠,身披五采成斑斓。远从红日霁时见,更向碧山深处看。
              人言此物真绝特,同是山禽不同格。休将绿水照毛衣,只恐桃花妒颜色。¤


              IP属地:江西7楼2024-04-30 07:08
              回复
                --------------------------------
                开先寺 李梦阳〔明代〕
                瀑布半天上,飞响落人间。莫言此潭小,摇动匡庐山。
                赠刘潜 李梦阳〔明代〕
                人生无常因,飘如风中云。昔别大江隅,今也长江濆。
                凉飙起霜夕,陨叶何纷纷。我菊有佳色,毅然独芳芬。迟速良有时,勉哉树高勋。
                望野 李梦阳〔明代〕
                久静山容敛,秋凝野色凄。白云留绝巘,苍雾隔前溪。
                《古今诗删巻二十五 明 李攀龙 编 明五言律诗》
                郊坛值雪【李梦阳】
                凤辇连霄发,鸡鸣雪满畿。严随黄钺至,轻绕翠华飞。伏谒深沾佩,朝回半湿衣。悬知清切地,冲黙迓天威。
                银山寺【李梦阳】
                银山汤岭北,天外削三峰。下见林中寺,来闻午后钟。僧徒住石屋,雷雨拔门松。西望诸陵接,云成五色龙。
                南湖【李梦阳】
                北山已竒絶,逾岭复南湖。石磴相回互,岩泉乍有无。开众壑积,当殿一峰孤。更揽千林竹,因怀长啸徒。
                丰安【李梦阳】
                地气南逾热,僧林晚暂栖。云开一江去,日在万山西。修竹凉风至,昏鸦古木齐。凭髙忽洒泪,清世有征鼙。
                折桂寺【李梦阳】
                折桂何朝寺,开基分翠峰。明五老雪,门掩斗崖松。泉瀑飞人过,香台印虎踪。千岩谁得到,百里但闻钟。
                团山登望【李梦阳】
                团山当县口,石壁对朝饶。日静湖波敛,天低岛色遥。风云余伯气,呉楚混前朝。秋水年年落,英雄恨不消。
                芝山【李梦阳】
                呉楚分何代,乾坤此郡孤。江从树里防,山入雨中无。战鬬名空在,英雄世与徂。酒酣抚长剑,极目尽重湖。


                IP属地:江西8楼2024-04-30 07:09
                回复
                  《古今诗删巻二十五 明 李攀龙 编 明五言律诗》
                  明逺楼春望【李梦阳】
                  贡院初开阁,春隂独倚栏。栁边千舰聚,花里万家残。风雨江声壮,兵戈地色寒。防肠沙雁北,羣起向长安。
                  送秦子【李梦阳】
                  梁国秋砧满,范阳风叶稀。如何故人去,不与雁同飞。北路蓟闗古,天寒易水防。君行莫悲雾,霜日指南辉。
                  《明诗别裁集 李梦阳》
                  李梦阳  梦阳字天赐,更字献吉,庆阳人,徙扶沟。弘治癸丑进士,官户部员外。弹寿宁侯,系狱,旋释之,进郎中。卒后弟子私谥文毅。天启中追谥景文。
                    空同五言古宗法陈思、康乐,然过于雕刻,未极自然;七言古雄浑悲壮,纵横变化;七言近体开合动荡,不拘故方,准之杜陵,几于具体。故当雄视一代,邈焉寡俦。而钱受之诋其模拟剽贼,等于婴儿之学语。至谓读书种子从此断绝,吾不知其为何心也!追逐少陵,实有面目太肖处。集中扫而空之,不欲使掊击前贤者得以借口。
                  【玄明宫行】
                  今冬有人自京至,向我道说玄明宫。土木侈丽谁办此,乃令遗臭京城东。割夺面势创截嶪,出入日月开帡幪。
                  矫托敢与天子竞,立观忍将双阙同。前矻石柱双蟠龙,飞梁逶迤三彩虹。宝构合沓殿其后,俨如山岳翔天中。
                  金银为堂玉布地,千门万户森相通。光景闪烁倏忽异,云烟鬼怪芃杳蒙。以东金榜祠更侈,树之松槚双梧桐。
                  溟池岛屿鰋鲤跃,孔雀翡翠兼罴熊。那知势极有消歇,前日虎豹今沙虫。窗扉自开卫不守。人来游玩摇玲珑。
                  陛隅龙兽折其角,近有盗换香炉铜。青苔生泥獍面锁,野鸽哺子雕花栊。忆昔此阉握乾柄,某推赤心阉罔忠。
                  威刑霹雳缙绅毒,自尊奴仆侯与公。变更累朝意叵测,掊克四海真困穷。长安夺地塞巷陌,心腹艳此阉何蒙。
                  构结拟绝天下巧,搜剔遂尽输倕工。神厂择木内苑竭,官坑选石西山空。夷坟伐屋白日黑,挥汗如雨斤成风。
                  转身唾骂阉得知,退朝督劳何匆匆。人心嗟怨入骨髓,鬼也孰敢安高崇?峨碑照耀颂何事,或有送男充道童。
                  闻言怆恻黯无答,私痛圣祖开疆功。渠干威福开者谁?法典虽严奈怙终。锦衣玉食已叨窃,琳宫宝宇将安雄?
                  何宫无碑镌护敕,来者但看玄明宫。
                  (此为某官瑾作也。铺陈盛衰,皆托他人之言;“闻言怆恻”以下,方入自己议论。痛惜祖训,垂戒后人,是大章法、大文字。明祖于宫门竖铁牌,使某官不许干政。后成祖以建文内竖输君臣密谋,心甚德之,遂渐予事权。“渠干威福开者谁”,盖指此也。)


                  IP属地:江西9楼2024-04-30 07:10
                  回复
                    《列朝诗集●丙集第十六 韩参议邦靖三十七首》
                    【案,韩邦靖(1488 —1523)生于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卒于世宗嘉靖二年(1523),年三十六。韩邦靖幼聪悟,弘治十四年(1501)年十四即举于乡。正德三年(1508)与兄邦奇同举进士,负有重名,时称“关中二韩”,嘉靖初,起任山西左参议,分守大同,】
                    【玄明宫行】
                      长安送客城东道,柳叶杨花春正早。  玄明宫前下马时,一片烟光长萋草。
                      宫中道士邀我入,素果清茶日未昃。  白河东下楚城西,指点湖山三叹息。
                      正德三年与四年,某瑾专权斧扆前。  可怜某主推心腹,纵有丘张岂比肩。
                      帷幄空多戚里恩,论思无复侍臣尊。  千官尽走东河下,庶政全归左顺门。
                      震主倾朝不自知,回天转日更谁疑。  金貂满座衔恩日,朱绂升堂颂德时。
                      翻嫌仇李光荣薄,却笑曹侯意气卑。  谋生意拙还谋死,更起玄明作蒿里。
                      甲第侯王已莫伦,阴山将相那堪比。  土石西山半欲摧,栋梁南国万牛回。
                      虚阁平临金阙杪,假山下指凤城隈。  琪花瑶草寻常得,万户千门次第开。
                      千门万户谁甲乙,玄明之宫推第一。  金碗常思埋甲盾,铜驼不解生荆棘。
                      自古威权不到头,九重一怒罪人收。  几人烈焰俱灰灭,一旦冰山作水流。
                      冰山烈焰事俱非,座上门前客尽稀。  须臾蔓草萦枯骨,宛转佳城属羽衣。
                      门掩宫河十里长,山藏陇树一千行。  今古谁存三尺土,某雄空作百年忙。
                      春风有客时双入,寒食何人奠一觞。  卧牛不得归岗势,怨鹤空闻绕夕阳。
                      夕阳漠漠鹤归迟,却忆玄明全盛时。  千人举杵万人和,九仞为台十仞池。
                      雨露霜霾归喜怒,层青丹碧岂珍奇。  万民累足臣屏息,四海离心主不知。
                      从来偏重多忧患,自古末流难障捍。  东京政事三公缺,某某某某祸尤烈。
                      正统某某擅权时,先朝李广亦恣雎。  只今不独某某盛,帝主旁前安可知。
                      倚社难熏古如此,操刀必割谁能已。  三穴那能穷帝旁,万机况复归司礼。
                      救枉扶偏本不同,更张琴瑟始成功。  还期圣主思前事,莫遣玄明有别宫。


                    IP属地:江西10楼2024-04-30 07:13
                    回复
                      对照李东阳与李梦阳诗歌的意境,就可以清楚地明白,二人所处的时代,正在发生巨大的变迁。与此同时,王阳明的心学的诞生,也就是情理之中,逻辑的必然。所谓天时地利人和也。


                      IP属地:江西11楼2024-04-30 07:17
                      回复
                        “笔记”之名,起于文笔相分的六朝。刘勰《文心雕龙•总术》云:“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笔记,当属用无韵之笔随记而成的、有别于经年累月、深思熟虑写就的杂碎文字。当时之所以起用“笔记”之名,主要是从写作的方式与形式的角度上来考虑的。
                        一时使用这个概念者也较多,如刘勰在《文心雕龙•才略》中明确地提出了有“笔记”之作:“路粹、杨修颇怀笔记之工”,“温太真之笔记,循理而清通,亦笔端之良工也。”
                        差不多同时的萧子显在《南齐书》卷五十二《文学•丘巨源传》中也提到了“笔记”之名。
                        到宋代就有了以“笔记”为名的书籍,如宋祁的《宋景文公笔记》、苏轼的《仇池笔记》等等,久盛不衰。假如也用一语而言之,则所谓“笔记”,就是随笔而记的无韵杂碎文字。
                        于此可见,“小说”与“笔记”之别,主要是在起用这两概念时的着眼点、出发点不同,一是从内容出发,一是从写作的方式出发,在20世纪以前的文献学意义上,它们的实际内涵与外延应该是大致相同的,所谓“笔记 ”或“小说”,都是指经(正)史之外的,包括各类内容与多种形式的零简短章。它们一般都用的是文言。
                        明季嘉靖以后,士大夫对于【笔记】特别钟爱,袁宗道就有著名的【笔记】体作品《 瓶花斋杂录 袁宏道 》


                        IP属地:江西12楼2024-04-30 09:31
                        回复
                          《 瓶花斋杂录 袁宏道 》
                          王龙溪书多说血脉,罗近溪书多说光景,辟如有人于此,或按其十二经络,或指其面目手足,总只一人耳。但初学者,不可认光景,当寻血脉。
                            东坡诸作,圆活精妙,千古无匹。惟说道理、评人物,脱不得宋人某气。
                          某日,入主客署,遇南安贡使,所贡皆金银瓶炉,雕镂不甚精,此外则白檀及降真象牙而已。问使臣能书否?曰:能。以笔授之,草书一绝云:路绕石桥溪九折,云藏竹坞宅三间。门扉半掩山花落,鸣鸟一声春日闲。草几不可识,命以真书注其旁,与中国无异。
                          小人行险以徼幸,非趋利也。只是所行不平易,好奇过高,故谓之险,谓之幸。
                            孟子说性善,亦只说得情一边,性安得有善之可名?且如以恻隐为仁之端,而举乍见孺子入井以验之。然今人乍见美色而心荡,乍见金银而心动,此亦非出于矫强,可俱谓之真心邪!
                            僚友中有言:某人患半身不遂,但用凤仙花煮烧酒,去花饮之,逾月而可。又一方,乃医女娘虚弱者,香附一斤,用醋浸一宿,当归、蕲艾共一斤,合入醋煮之,捣为丸甚效。
                            客言热鸭血能破坚。有贵家女吞螺壳不能咽,一草泽医以鸭血点之,应手而愈。一客言用热鸭血,先须绢帛裹齿,不然齿即时碎。一客言鸭血调冷水,可解砒霜毒。常德旧有库役被毒,太守试之,立效。
                            经云:能平心地,则一切皆平。顾心地岂易平哉!曾子之絜矩,孔子之忠恕,是平心的样子。故学问到透彻处,其言语都近情,不执定道理以律人。
                            问:儒与老庄同异?答:儒家之学顺人情。老庄之学逆人情。然逆人情正是顺处,故老庄尝曰因,曰自然。如不尚贤,使民不争。此语似逆而实因,思之可见儒者顺人情。然有是非,有进退,却似革。夫革者,革其不同以归大同也,是亦因也。但俗儒不知,以因为革,故所之必务张皇,如耕田鉴井,饥食渴饮,岂不甚好。设有逞精明者,便创立科条,东约西禁,行防行革,生出种种事端,恶人未必治,而良民已不胜其扰。此等似顺而实革,不可不知。曰:儒者亦尚自然乎?曰:然。曾子所言絜矩,正是因,正是自然。后儒将矩字看作理字,便不因、不自然。夫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是以民之情为矩,安得不平。今人只从理上絜去,必至内欺己心,外拂人情,如何得平?夫非理之为害也,不知理在情内,而欲拂情以为理,故去治弥远。


                          IP属地:江西13楼2024-04-30 09:32
                          回复
                            《 瓶花斋杂录 袁宏道 》
                              常见初学道人,每行人难行之事,谓修行当如是。及其后,即自己亦行不去,鲜克有终。可见顺人情可久,逆人情难久。故孔子说:道不远人,远人不可为道。索隐行怪,吾弗为之。夫难堪处,能堪此,贤智之过也。贤智之人以,难事自律,又以难事责人,故修、齐、治、平,处处有碍,其为天下国家之祸不小矣!
                              夏日与诸友集城西张园,园甚敞,有荷池水亭。每暇日,携具往。诸友以饮户相角谬,谓余不饮者,以评属余。余略为之定,曰:刘元定如雨后鸣泉,一往可观,苦其易竟。陶孝若如俊鹰猎兔,击搏有时。方子公如游鱼呷浪,喁喁终日。邱长孺如吴牛啮草,不大利快,容受颇多。刘元质如蜀后主,思乡非其本情。胡仲修如徐娘风情,当追念其盛时。袁平子如五陵少年,说舞剑未识战场。龙君超如德山担青,龙钞高自期许。数日后小修自渔阳来,复与诸公校饮元定邸中。而黄季主适至,是日去杯杓,取元定斋头净水碗行酒,一碗倾二壶许。微风倏至,波浪鳞鳞,然不三行皆醉。孝若曰:是二公者不可无评。余应声曰:黄季主如狄武襄,夺昆仑关巧于乘敝。袁小修如破浪之船,得风乃济,否则反为渔刀所笑。
                              罗近溪有一门人,与诸友言我有好色之病,请诸公一言之下,除我此病。时诸友有言好色从心不从境者,有言此不净物无可好者,如此种种解譬,俱不能破除。最后问近溪,近溪厉声曰:穷秀才家只有个丑婆娘,有甚么色可好!其友羞惭无地,自云除矣。
                              学道人,须是韬光敛迹,勿露锋芒,故曰潜曰密。若逞才华,求名誉,此正道之所忌。夫龙不隐鳞,凤不藏羽,网罗高张,去将安所,此才士之通患,学者尤宜痛戒。
                            我辈少时在京师,与诸缙绅学道,自谓吾侪不与世争名争利,只学自己之道,亦有何碍。然此正是少不更事。自今观之,学道不能潜行密证,乃大病也。即如讲圣学,尚节义,系功令所有者,然汉时尚节义,而致某人之祸;宋朝讲圣学,而有伪学之禁,都缘不能退藏于密,以至于此。故学道而得祸,非不幸也。
                              臭梧桐叶煮水,可以洗脚气。无叶用根,雪照云心光,用之以治虫,极效。
                              姜绞汁,投广胶煎作膏子,贴狗皮上,治脚痛,效甚速。侯师之年老,双足软不能行,有人教之炒绵子,捣碎和老米饭为丸,足健如初。时一医在侧云:某曾用此方治梦泄并痔,亦愈奇方也。
                              勿为福始,勿为祸先,非禁人作福,惟不可自我倡耳。吾儒讲学,亦是好事。然一讲学,便有许多求名、求利及好事任气者,相率从之,及此等不肖之人生出事来,其罪皆归于首者。东汉而后,君子取祸皆是也。这样涉世机关,惟老庄的然勘得破。
                              凡人脾胃好者,不论饮食粗细,食之皆甘;脾胃薄者,遇好物则甘,粗物则厌。至害病人,则凡味皆拣择矣。今人见一切人无过者,是自己脾胃好。检点一切人者,是自己脾胃有病,与人无干。试观凶暴人,未有不作恶者。故好字从好,恶字从恶,此意罗旴江发得极透。
                              孙权遣袭刘璋者孙瑜,非周公瑾也。
                              沈休文谓王筠曰:自谢跳诸贤零落平生,意气殆尽,不谓疲春复逢于君。休文怜才如此。史谓其闻人一善,如万箭攒心,何也?
                              濯缨亭笔记言,绍兴方氏,藏苏公《醉翁亭记》草书真迹,为士人白麟摹写甚众,往往得厚直金。刘元质有墨本,无赵禄跋,恐是白家赝本。
                              儒者曰:亲君子,远小人。斯言是而非也,人谁肯自居小人,甘心为人所远邪?夫君子不屑为人使,凡任役使者,毕小人也。小人贪名逐利,故甘心为人用,非小人将谁与奔走哉!故古来英主,皆是尊君子而役小人。
                              汉高帝见萧何治田宅则喜,及见其作好事则下狱,恐其收人心也。宋真宗见人心归其子,则叹曰:人心遽属太子,奈何!夫汉高、宋真皆英主也,一则以利之故忌其臣,一则以利之故忌其子,此一念可轻易责恒人乎?
                              


                            IP属地:江西14楼2024-04-30 09:33
                            回复
                              《 瓶花斋杂录 袁宏道 》
                                京师人至七八月,家家皆养促织。余每至郊野,见健夫小儿,群聚草间,侧耳往来,面貌兀兀若有所失者。至于溷厕污垣之中,一闻其声,踊身疾趋如馋猫见鼠,瓦盆泥罐,遍市井皆是,不论老幼男女,皆引斗以为乐。又有一种似蚱蜢而身肥大,京师人谓之聒聒,亦捕养之,南人谓之纺织娘,食丝瓜花及瓜穰,音声与促织相似,而清越过之。余尝畜二笼,挂之帘间露下,凄声彻夜,酸楚异常,俗耳为之一清。
                              少时读书杜庄,晞发松林景象如在目前,自以蛙吹鹤唳不能及也。又一种亦微类促织,而韵致悠如金玉中出,温和亮彻,听之令人气平,京师人谓之金钟儿。见暗则鸣,遇明则止,两种皆不能斗,故未若促织之盛。尝观贾秋壑促织经,其略谓:虫生于草土者其身软,生于砖石者其体刚,生于浅草瘠土、砖石深坑向阳之地者,其性劣。其色白不如黑,黑不如赤,赤不如黄,黄不如青,白麻头、青项金翅、金银丝额,上也,黄麻头次也,紫金黑色又其次也。其形以头项肥、脚腿长、身背阔者为上,头尖、项紧、脚瘦、腿薄者为下。虫病有四:一仰头,二卷须,三练牙,四踢腿。若犯其一皆不可用。其名色有:白牙、青拖、肚黄、红头、紫狗、蝇黄、锦穰衣、肉锄头、金束带、齐膂翅、梅花翅、琵琶翅、青金翅、紫金翅、乌头金翅、油纸灯、三段锦、红铃、月额头、香色肩铃之类甚多,不可尽载。养法:用鳜鱼、茭肉、芦根虫、断节虫、扁担虫、煮熟栗子黄米饭。医治之法:嚼牙饲带血蚊虫,内热用豆芽尖叶落胎,粪结用虾婆头昏川芎茶浴,咬伤用童便蚯蚓粪调和,点其疮口,凡促织之态貌情性,纤悉必具。嗟乎!一虫之微妙曲折如此,由此推之,虽虮虱、蠛蠓,吾知其情状与人不殊矣!
                                尝过西山,见儿童取松间大蚁,剪去头上双须,彼此斗咬至死不休。问之则曰:蚁以须为眼,凡行动之时,先以须左右审祝,然后疾趋。一抉其须,即不能行,既愤不见,因以死斗。试之,良然。余谓蚁以须视,古未前闻,且蚁未尝无目,必待须而行,亦异事也。识之,以俟博物者。
                              斗蛛之法,古未闻有,余友龚散木创为此戏。散木少与余同馆,每春和时,觅小蛛脚稍长者,人各数枚,养之窗间,较胜负为乐。蛛多在壁阴及案版下,网止数经,无纬。捕之勿急,急则怯,一怯即终身不能斗,宜雌不宜雄,雄遇敌则走,足短而腹薄,辨之极易。养之之法:先取别蛛子未出者,粘窗间纸上,雌蛛见之,认为己子,爱护甚至。见他蛛来,以为夺已,极力御之。惟腹中有子及己出子者,不可用。登场之时,初以足相搏,数交之后,猛气愈厉,怒爪狰狞,不复见身,胜者以丝缚敌至死方止。亦有怯弱败走者,有势均力敌、数交即罢者。散木皆能先机决其胜败,捕捉之时即云某善斗,某不善斗,某与某相当,后皆如其言。其色黧者为上,灰者为次,杂色为下。名目亦多:曰元虎、鹰爪、玳瑁、肚黑、张经、夜叉、头喜娘、小铁嘴,各因其形似以为字。饲之以蝇及大蚁,凡饥饱喜嗔,皆洞悉其情状,其事琐屑不能悉载。散木甚聪慧,能诗,人间技巧事,一见即知之,然学业亦因之废。
                                古今好尚不同,薄技小器皆得著名。铸铜如王吉、姜娘子,琢琴如雷文、张越,窑器如哥窑、董窑,漆器如张成、杨茂、彭君宝。经历几世,士大夫宝玩欣赏,与诗画并重。当时文人墨士、名公巨卿、炫赫一时者,不知湮没多少。而诸匠之名,顾得不朽,所谓五谷不熟不如稊稗者也。近日小技著名者尤多,然皆吴人。瓦瓶如龚春、时大彬,价至二三千钱。龚春尤称难得,黄质而腻,光华若玉。铜炉称胡四,苏松人,有效铸者皆不能及。扇面称何得之。锡器称赵良璧,一瓶可直千钱,敲之作金石声,一时好事家争购之,如恐不及。其事皆始于吴中狷子,转相售受以欺,富人公子动得重资,浸淫至士大夫间,遂以成风。然其器实精良,他工不及,其得名不虚也。千百年后,安知不与王吉诸人并传哉!
                                瓶花斋杂录
                              ------------------------


                              IP属地:江西15楼2024-04-30 09:3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