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吧 关注:19,313贴子:97,131

曲海总目提要 文字独传奇最为眞率 如鹿触杀 漆城荡荡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曲海总目提要》 四十六卷 序
传奇汇考者。不知何人所集。或云即曲海残本。疑莫能明也。宗室宝瑞臣侍郎有之。黄陂陈士可都护亦有之。他日若得二家藏本补苴罅漏。则更为此书庆矣。廷尉厘订付印。仍名曰曲海者。
大氐明代中叶。作者极盛。虽有一二好事如吕天成辈。搜集萃录。而闻见有限。终不能无遗漏也。古今辑录曲目者。草窗周氏。南村陶氏。最称浩博。近人中惟海寕王君静庵曲录六卷。亦推美富。
余尝谓古今文字。独传奇最为眞率。作者就心中蕴结。发为词华。初无藏山传人之思。亦无科第得禄之见。称心而出。遂为千古至文。考镜文学之源者。当于此三致意焉。
自诸史艺文四库存目以为爨弄戏墨。不足言文。摈而弗录。于是謏闻下士。熟视无睹。日佚日亡。以迄今日。使无文旸廷尉先后为之董理。不独昔贤撰述不可得见。而元明清三朝文献所繋。不更巨且大哉。昔顾侠君元诗选成。梦古衣冠者来谢。吾知此书出。而南北词家亦可无憾于地下矣。戊辰七月。霜厓吴梅叙。


IP属地:江西1楼2024-04-28 07:07回复
    《曲海总目提要》 四十六卷 序

    夫所谓曲者。即非直之谓也。鹿触杀与漆城荡荡。皆非直谏之辞。是故俳优祖述。莫不取其遗意。用为谲谏。盖当其时。某子至尊。无敢论其得失。而假借天象。托为灾眚。以期自责。又或有所不能。则惟设法以投所好。藉声色之足动心情。借歌舞而进药石。或采往古兴亡。用作千秋金鉴。或取眼前事物。俾知一觉黄粱。其用意必有所在。而叙事不厌其繁。固与诗赋文章。不可同日而语。以视钟鼓管钥。适为别面新开。
    传奇杂剧之所以盛于金元者。则以外某入主。士大夫习于荒淫。家弦户诵。几不自念某国之耻。于是有心者因势利导。作逢场之戏。为救世之针。描画人心。竟如其面。宛转譬喻。则取诸身。于是匹夫匹妇。知有所责。十手十目。毫不能逃。某国之不亡于元。未始非其功也。
    迨及明季。作者已失本意。因而比事属词。益趋工巧。以视金元所作。都取方言白话者。迥别两途。是盖无异于诗。上古歌谣。不假雕琢。二南风雅。悉本性灵。即所用韵。亦取天籁。初无束缚。降至李唐。始以应制。于是雕饰求工。遂多无病而呻之作。而矜奇好异之徒。且复创变为词。其实擅为长短句者。无过李白。而李白不为词祖。亦甚寃耳。金元北曲。绝似李白歌行。
    宋儒类皆拘谨。惟知守旧。自命解人。故无创作。唯能倚声填词而已。南词之所以异于北曲者。北曲都为弦索调。略如今之大鼓。故其词语多直率放浪。如野马之不羁。大抵操缦自歌。初无拘束。故以白话为多。
    南词则配箫管。不能使竹肉齐鸣。如双声之绛树。于是操觚落笔。不得不就一定之范围。此南曲之所以无异于词。称之曰填。正以先有管色。而后以文字就之耳。


    IP属地:江西2楼2024-04-28 07:11
    回复
      《曲海总目提要》 四十六卷 序

      填词家所奉圭臬。曩不过花间草堂。未尝注有工尺。惟白石自度。恒注管色于行边。盖新声自倡。欲使小红低唱而与箫声相协。自不得不有定谱以示准绳。此足以见宋词未尝无谱也。红友生平未尝学律。而乃谬托知音。强着词律。殊不知死板活腔。偷声减字。正其见长之处。例如皮黄不限于七字。而宾白非必用四言也。
      惟是文人制曲。大都未习讴歌。好事传奇。乃欲播之弦管。若不按谱就班。安得和声协律。于是反主为客。率伶工为南针。削足就履。如日华之西厢。而碎金词律以及大成九宫谱等。遂如场屋中之佩文诗韵。视为铁板铸成。不可移易分寸。彼盖不知毛诗一部。固已备具众体。其初作者果何所依据而成耶。
      元人百种。未尝如纳书楹之注板注腔。试以同一牌名。彼此前后互相对照。其不同之点甚多。即纳书楹所注工尺板眼。而同一牌名。亦复各阕不同。是足以证减字偷声。换头赚尾。正与今之皮黄名角。行腔使调。各具特长。琴师倚声而和。全赖耳熟能详。初非若留声机片之千遍皆同也。故吾尝以简括之辞诏门弟子曰。
      谚有之。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填词制曲。亦复如是。盖学诗不必读仄仄平平仄。即学曲不必读工尺上四合。但取前人曲本。浏览百篇。任用何种自然腔调。信口读之。但勿读仄为平。读平为仄。则声调自能流露。而瑕瑜遂以显见。择其善者而从。则前人皆吾良导师也。岂必奉伶工乐伎。北面再拜。学为应声虫哉。
      东坡水调。千古盛称。但一按其前后字句。正自矛盾。何以能传。盖取神韵不在死板直腔中也。玉茗四梦。擅场一时。而牡丹亭之冥判。直是全不相干之一篇散文韵语而已。其它类此。不胜枚举。
      所谓熟极而流。出神入化者。正如汪笑侬之马前泼水。岂复能以呆板二六绳之。中庸所谓致曲。大抵类是。
      盖由诚形而着其明动变化之功。洵足使人忘其所以。受其感化。若必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则谚所谓好曲儿没三遍可唱。有不使人厌倦者几希。


      IP属地:江西3楼2024-04-28 07:11
      回复
        《曲海总目提要》 四十六卷 序

        曲海之辑。初非为填词家而设。读其原序。足知当时御前声乐。正与某某供奉一般。荒嬉燕逸。某为故常。言官噤如仗马。文网密于檐蛛。除却优俳。又孰敢为鹿触杀与漆城荡荡之曲喻哉。且不第此。即在达官贵人之家。门下贪客弹铗者。只图鱼肉。房中美人搊筝者。祇劝醇醪。直谅多闻之友。不为所重。嬉涎谄笑之徒。则加特赏。然则舍倡优而外。又孰能与士大夫交一言哉。
        是无怪乎捧角者盛行于今。而识曲者久亡于昔矣。或谓曲海总目。固属洋洋大观。惜其所载仅如四库提要。不及正文。未免使人觖望。殊不知所谓曲者。已非直道。而况加以文饰。又何足取。所可取者。只在事实。虽不必眞。而比兴之旨。胥在乎是。
        例如首篇所述青衫泪。元稹既任采访之职。而反助居易以夺民妻。某明之主。居然听元稹之奏。下皇皇之诏。以裴兴奴赐居易而反惩刘。其间究竟孰是孰非。孰曲孰直。是在观剧者之良知与以心判。盖其事正如鹿触杀与漆城荡荡。初亦何尝眞实不虚。不过优俳用为谲谏。以博轩渠。将使人人知其为曲。而于是审曲面执举直错枉以正其曲。所谓识曲赏其眞者。初非斤斤于声乐之微。盖其眞谛只在以己之正。正人之曲而已。则但读其提要。已可赏识其眞意之所在。又何必斤斤于曲文字句间哉。
        予作此序。适红树词人过访。见而笑曰。洵如君言。不但曲谱曲韵俱在打倒之列。而人人所击节叹赏之曲文。亦竟完全刬除。然则曲海之目亦徒存矣。予应之曰。诚然。如其曲文而无深意存焉。则为徒作。今人之为无病而呻者。皆不过言志之诗。比事之词。直率无味。又安所谓曲耶。故吾以为曲者。即非直之谓也。唯其委细屈曲。所为不能方正。则凡良知未泯之人。必能判其曲直。其为文不过为引人入胜之具耳。曲海提要之辑。正如新剧幕表。提示后台。影片说明。列诸前导。岂其要旨不在演绎而在归纳。固可省读十年书也。戊辰端午。天虚我生识于香雪楼。


        IP属地:江西4楼2024-04-28 07:12
        回复
          董康(1867年-1947年),字授经,号诵芬主人,江苏省常州府武进县(今江苏省常州市)人。中国近代著名的藏书家
          董康酷爱戏曲研究,在京任刑部主事时,广为收集当时通行之戏曲剧本,举其大要,辑成《檀板阳秋》一书。后又购得《乐府考略》《传奇汇考》残本,经过艰苦的研究考证,合纂为《曲海总目提要》,凡46卷。叙述了684出杂剧与传奇的剧情考证、故事来源和作者简历,其中颇多今已失传的作品,弥足珍贵,被誉为中国所有记载剧本的书籍中内容最为主富和详尽的一部。他尚勾古稽沉,广集南北曲牌,撰成介绍我国古典戏曲音乐的著作《曲目韵编》2卷,计北曲588个,南曲1061个,是研究我国南曲与北蓝、古戏曲音乐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董康以“喜藏书而锐以传古为己任”,他不辞劳苦,历时十载,编纂出《诵芬室丛刊》。分初编与二编。二编又名《读曲丛刊》。此外,还印刻了大量海内的孤本书,如明代黄方胤的《陌花轩杂剧》(包括《倚门》《再醮》《淫僧》《偷期》《督妓》《娈童》《惧内》),明代沈泰的《盛明杂剧六十种》(包括徐渭的《回声猿》、康海的《中山狼》、陈与郊的《昭君出塞》、孟称舜的《桃花人面》等),《石巢传奇》以及毛评本《西厢记》,为保存我国宝贵的戏曲艺术财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IP属地:江西6楼2024-04-28 08:28
          回复
            词与曲,话本,北曲,南曲,南戏,戏文,传奇,杂剧,院本,元杂剧,元曲,散曲,演义等的演化历史与区别
            在古代,词其实最早就相当于当时的歌曲中的歌词。最初是先作词,然后根据这个词,人们再来进行谱曲。
            对于有些谱出来的的曲子,人们觉得很好听,那不能这一首词谱了曲之后,就不要了啊,否则那多可惜?
            所以,人们就把这些好听的曲子进行了筛选保留,而这些经过筛选保留下来的曲子的名称,就是曲牌。
            之后就可以按照这个曲牌,再进行填词,这样就和以前最初的方式正好相反了。
            这就是从“选词配乐”变成了“倚声填词”。
            曲牌名命名的方法也是各有不同,有取自地名、曲子的节奏、结构、来源等等多种方式。
            比如梁州序﹑福州歌、长拍﹑短拍﹑急板令、文序子﹑卖花声,等等等等。
            ----------------------------


            IP属地:江西7楼2024-05-04 16:44
            回复
              词与曲,话本,北曲,南曲,南戏,戏文,传奇,杂剧,院本,元杂剧,元曲,散曲,演义等的演化历史与区别
              ----------------------------
              《碧鸡漫志[宋]王灼》摘录
              目录
              ●卷一
              歌曲所起
              歌词之变
              古者歌工乐工皆非庸人
              汉初古俗犹在
              荆轲易水歌
              古音古辞亡缺
              自汉至唐所存之曲
              晋以来歌曲
              唐绝句定为歌曲
              元微之分诗与乐府作两科
              古人善歌得名不择男女
              论雅郑所分
              歌曲拍节乃自然之度数
              ●卷二
              唐末五代乐章可喜
              各家词短长
              乐章集浅近卑俗
              唐昭宗词
              东坡指出向上一路
              欧词集自作者三之一
              小山词
              周贺词语意精新
              兰畹曲会大晟乐府得人
              梅苑
              易安居士词
              六人赋木犀
              紫姑神词
              沈公述词
              贺方回石州慢
              宇文叔通词
              周美成点绛唇
              何文缜词
              王彦龄夫妇词
              莫少虚词
              古人使王昌莫愁事
              陈无己浣溪沙
              【案,《碧鸡漫志》是南宋王灼所著的词曲评论笔记 。共五卷。为王灼晚年之作。内容首述古初至唐宋声歌递变之由,次列凉州、伊州等28曲,追述其得名之由来,与渐变宋词之沿革过程。王灼, 生卒年未详。字晦叔,号颐堂。四川遂宁人。博学多闻,娴于音律。绍兴十五年(1145)冬,寄居成都碧鸡坊妙胜院,常至友人家饮宴听歌,归则“缘是日歌曲,出所闻见,仍考历世习俗,追思平时论说,信笔以记”。积累既多,于十九年编次成书,分为 5 卷,题为《碧鸡漫志》。
              王灼,字晦叔,号颐堂,四川遂宁人。生卒年不详,据考证可能生于北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卒于南宋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年)前后,享年约八十岁。据有关史料记载,其著作现存《颐堂先生文集》和《碧鸡漫志》各五卷,《颐堂词》和《糖霜谱》各一卷,另有佚文十二篇。其成就巨大,被后人誉为宋代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音乐家。王灼的著述涉及诸多领域,在东亚大陆文学、音乐、戏曲和科技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碧鸡漫志序
              乙丑冬,予客寄成都之碧鸡坊妙胜院,自夏涉秋,与王和先、张齐望所居甚近,皆有声妓,日置酒相乐,予亦往来两家不厌也。尝作诗云:「王家二琼芙蕖妖,张家阿倩海棠魄。露香亭前占秋光,红云岛边弄春色。满城钱痴买娉婷,风卷画楼丝竹声。谁似两家喜看客,新(番飞)歌舞劝飞觥。君不见东州钝汉发半缟,日日醉踏碧鸡三井道。」予每饮归,不敢径卧,客舍无与语,因旁缘是日歌曲,出所闻见,仍考历世习俗,追思平时论说,信笔以记。积百十纸,混群书中,不自收拾。今秋开箧偶得之,残脱逸散,仅存十七,因次比增广成五卷,目曰《碧鸡漫志》。顾将老矣,方悔少年之非,游心淡泊,成此亦安用?但一时醉墨,未忍焚弃耳。己巳三月既望,覃思斋序。
              戏王和先张齐望 王灼〔宋代〕
              王家二琼芙蕖妖,张家阿倩海棠魄。露香亭前占秋光,红云岛边弄春色。
              满城钱痴买娉婷,风卷画楼丝竹声。谁似两家喜看客,新翻歌舞劝飞觥。
              君不见东州钝汉发半缟,日日醉踏碧鸡三井道。
              长相思·来匆匆 王灼〔宋代〕
              来匆匆。去匆匆。短梦无凭春又空。难随郎马踪。
              山重重。水重重。飞絮流云西复东。音书何处通。
              水调歌头 王灼〔宋代〕
              长江二友令狐公才、桑仲文相继徂逝。七月壬午,予送客登妙高台绝顶,望明月山二十里许,有怀美人,归作此词。山附县郭,仲文居其下,公才居亦近之。贾浪仙诗云:“长江飞鸟外,主簿跨驴归。”又云:“长江频雨后,明月众星中。”予故取其语。
              长江飞鸟外,明月众星中。今来古往如此,人事几秋风。又对团团红树,独跨蹇驴归去,山水澹丰容。远色动愁思,不见两诗翁。
              酒如渑,谈如绮,气如虹。当时痛饮狂醉,只许赏心同。响绝光沈休问,俯仰之间陈迹,我亦老飘蓬。望久碧云晚,一雁度寒空。
              ------------------------


              IP属地:江西8楼2024-05-04 16:45
              回复
                词与曲,话本,北曲,南曲,南戏,戏文,传奇,杂剧,院本,元杂剧,元曲,散曲,演义等的演化历史与区别
                ----------------------------
                《碧鸡漫志 卷一 歌曲所起》
                或问歌曲所起。曰:天地始分,而人生焉,人莫不有心,此歌曲所以起也。
                《舜典》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诗》序曰:「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乐记》曰:「诗言其志,歌咏其声,舞动其容,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
                故有心则有诗,有诗则有歌,有歌则有声律,有声律则有乐歌,永言即诗也,非于诗外求歌也。
                今先定音节,乃制词从之,倒置甚矣。而士大夫又分诗与乐府作两科。古诗或名曰乐府,谓诗之可歌也。故乐府中有歌、有谣、有吟、有引、有行、有曲。今人于古乐府,特指为诗之流,而以词就音,始名乐府,非古也。
                舜命夔教冑子,诗歌声律,率有次第。又语禹曰:「予欲闻六律、五声、八音,在治忽,以出纳五言。」其君臣《赓歌》、《九功》、《南风》、《卿云》之歌,必声律随具。古者采诗,命太师为乐章,祭祀、宴射、乡饮皆用之。故曰: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诗至于动天地,感鬼神,移风俗,何也?正谓播诸乐歌,有此效耳。然中世亦有因筦弦金石造歌以被之,若汉文帝使慎夫人鼓瑟,自倚瑟而歌,汉魏作三调歌辞,终非古法。
                歌词之变
                古人初不定声律,因所感发为歌,而声律从之,唐、虞三代以来是也,余波至西汉末始绝。
                西汉时,今之所谓古乐府者渐兴,晋魏为盛,隋氏取汉以来乐器歌章古调并入清乐,余波至李唐始绝。
                唐中叶虽有古乐府,而播在声律则(甚少)矣,士大夫作者,不过以诗一体自名耳。
                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今则繁声淫奏,殆不可数。
                古歌变为古乐府,古乐府变为今曲子,其本一也。后世风俗益不及古,故相悬耳。而世之士大夫亦多不知歌词之变。


                IP属地:江西9楼2024-05-04 16:45
                回复
                  词与曲,话本,北曲,南曲,南戏,戏文,传奇,杂剧,院本,元杂剧,元曲,散曲,演义等的演化历史与区别
                  ----------------------------
                  《碧鸡漫志 卷一 歌曲所起》
                  古者歌工乐皆非庸人
                  子语鲁太师乐,知乐深矣。鲁太师者亦可语此耶?古者歌工、乐工皆非庸人,故挚适齐,干适楚,缭适蔡,缺适秦,方叔入河,武入汉,阳、襄入海,孔子录之。八人中,其一又见于《家语》。孔子学琴于师襄子,襄子曰「吾虽以击磬为官,然能于琴,今子于琴已习」是也。子贡问师乙:「赐宜何歌?」答曰:「爱者宜歌商,温良而能断者宜歌齐,宽而静、柔而正者宜歌颂,广大而静、疏达而信者宜歌大雅,恭俭而好礼者宜歌小雅,正直而静、廉而谦者宜歌风。」师乙,贱工也,学识乃至此。又曰:「歌者上如抗,下如坠,曲如折,止如槁木,倨中矩,勾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歌之妙不越此矣。今有过钧容班教坊者,问曰:「某宜何歌?」必曰:「汝宜唱田中行、曹元宠小令。」
                  自汉至唐所存之曲
                  汉时雅郑参用,而郑为多。魏平荆州,获汉雅乐,古曲音辞存者四,曰:《鹿呜》、《驺虞》、《伐檀》、《文王》。而左延年之徒以新声被宠,复改易音辞,止存《鹿鸣》一曲,晋初亦除之。又汉代短箫铙歌乐曲,三国时存者,有《朱鹭》、《艾如张》、《上之回》、《战城南》、《巫山高》、《将进酒》之类,凡二十二曲。魏、吴称号,始各改其十二曲。晋兴,又尽改之,独《玄云》、《钓竿》二曲名存而已。汉代鼙舞,三国时存者,有《殿前生桂树》等五曲,其辞则亡。汉代胡角《摩诃兜勒》一曲,张骞得自西域,李延年因之更造新声二十八解,魏晋时亦亡。晋以来新曲颇众,隋初尽归清乐。至唐武后时,旧曲存者,如《白雪》、《公莫》、《巴渝》、《白纻》、《子夜》、《团扇》、《懊(忡去中改农)》、《石城》、《莫愁》、《杨叛》、《乌夜啼》、《玉树后庭花》等,止六十三曲。唐中叶,声辞存者,又止三十七,有声无辞者七,今不复见。唐歌曲比前世益多,声行于今、辞见于今者,皆十之三四,世代差近尔。大抵先世乐府,有其名者尚多,其义存者十之三,其始辞存者十不得一,若其音则无传,势使然也。


                  IP属地:江西10楼2024-05-04 16:46
                  回复
                    词与曲,话本,北曲,南曲,南戏,戏文,传奇,杂剧,院本,元杂剧,元曲,散曲,演义等的演化历史与区别
                    ----------------------------
                    《碧鸡漫志 卷一 歌曲所起》
                    唐绝句定为歌曲
                    唐时古意亦未全丧,《竹枝》、《浪淘沙》、《抛球乐》、《杨柳枝》,乃诗中绝句,而定为歌曲。故李太白《清平调》词三章皆绝句。元、白诸诗,亦为知音者协律作歌。白乐天守杭,元微之赠云:「休遣玲珑唱我诗,我诗多是别君辞。」自注云:「乐人高玲珑能歌,歌予数十诗。」乐天亦《醉戏诸妓》云:「席上争飞使君酒,歌中多唱舍人诗。」又《闻歌妓唱前郡守严郎中诗》云:「已留旧政布中和,又付新诗与艳歌。」元微之《见人咏韩舍人新律诗戏赠》云:「轻新便妓唱,凝妙入僧禅。」
                    沈亚之送人序云;「故友李贺,善撰南北朝乐府故词,其所赋尤多怨郁凄艳之巧。诚以盖古排今,使为词者莫得偶矣。惜乎其终亦不备声弦唱。」然唐史称:李贺乐府数十篇,云韶诸工皆合之弦筦。又称:李益诗名与贺相埒,每一篇成,乐工争以赂求取之,被声歌供奉天子。
                    又称:元微之诗,往往播乐府。旧史亦称:武元衡工五言诗,好事者传之,往往被于筦弦。又旧说:开元中,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诣旗亭饮。梨园伶官亦招妓聚燕,三人私约曰:「我辈擅诗名,未定甲乙,试观诸伶讴诗分优劣。」一伶唱昌龄二绝句云:「寒雨连汪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帆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奉帚平明金殿开,强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一伶唱适绝句云:「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之涣曰:「佳妓所唱,如非我诗,终身不敢与子争衡。不然,子等列拜床下。」须臾,妓唱:「黄沙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舂风不度玉门关。」之涣揶揄二子曰:「田舍奴,我岂妄哉!」以此知李唐伶伎取当时名士诗句入歌曲,盖常俗也。蜀王衍召嘉王宗寿饮宣华苑,命宫人李玉箫歌衍所撰宫词云:「辉辉赫赫浮五云,宣华池上月华春。月华如水映宫殿,有酒不醉真痴人。」五代犹有此风,今亡矣。近世有取陶渊明《归去来》、李太白《把酒问月》、李长吉《将进酒》、大苏公赤壁前后赋协入声律,此暗合其美耳。
                    元微之分诗与乐府作两科
                    元微之序《乐府古题》云:「操、引、谣、讴、歌、曲、词、调八名,起于郊祭、军宾、吉凶、苦乐之际。
                    在音声者,因声以度词,审调以节唱,句度短长之数,声韵平上之差,莫不由之准度。而又别其在琴瑟者为操、引,采民甿者为讴、谣,备曲度者总谓之歌、曲、词、调。斯皆由乐以定词,非选词以配乐也。诗、行、咏、吟、题、怨、叹、章、篇九名,皆属事而作,虽题号不同,而悉谓之为诗可也。后之审乐者,往往采取其词度为歌曲,盖选词以配乐,非由乐以定词也。」
                    微之分诗与乐府作两科,固不知事始,又不知后世俗变。凡十七名皆诗也,诗即可歌,可被之筦弦也。元以八名者近乐府,故谓由乐以定词;九名者本诸诗,故谓选词以配乐。今乐府古题具在,当时或由乐定词,或选词配乐,初无常法。习俗之变,安能齐一。
                    ---------------------------------


                    IP属地:江西11楼2024-05-04 16:47
                    回复
                      古体诗
                      古体诗主要指的是唐朝以前的古诗和乐府诗形式,这类诗歌押韵自由,一般也没有严格的对仗要求,诸如“曲”、“吟”、“引”、“歌”和“歌行”等都属于古体诗;
                      古体诗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而后依次经历了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五言诗、新乐府等几个阶段,其中最为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楚辞和乐府了。
                      楚辞为楚辞体,代表诗人是屈原,这一诗体多运用方言,具有强烈的楚地特点,由于代表作品《离骚》家喻户晓,因此楚辞体也称为“骚体”;
                      乐府是一个掌管音乐的朝廷机构,汉武帝时期发扬光大,因此后人称为汉乐府
                      近体诗
                      近体诗又称为今体诗,这就是我们从小接触最早的古诗类型,这一诗歌形式对对仗、押韵、句数、平仄等都有很高的要求,主要包括绝句和律诗两种。
                      绝句为四句的诗歌,五言的为五绝,七言的为七绝,四句从上至下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律诗为八句的诗歌,五言的为五律,七言的为七律,除此之外,也有超过八句的律诗,这种律诗被称为“排律”或者“长律”。
                      ----------------------------------


                      IP属地:江西12楼2024-05-04 19:16
                      回复
                        诗词曲辨体一直是文学史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它不仅关系到诗词本质特征的确定,也关系到词曲的起源与生成,以及与乐府、变文、戏曲、小说等文体之间的关系。
                        “词,上与诗与文,下与曲与剧文体发展纵向上的绵延贯串,承续沿革,
                        “诗”从歌诗指称发展到律诗的特指,③“词”也从歌辞的总称发展到律词的特指。④同样,“散曲”⑤和“杂剧”⑥也是一个不断被界定的指称性概念。除通用的“唐诗”、“宋词”、“元曲”,还有文学史上常见的“唐词”、“唐曲”、“唐戏”、“宋声诗”、“宋金杂剧”、“金元院本”、“宋元诗话”、“元明词话”等文艺类别,以及“乐府”、“乐章”、“歌曲”、“歌辞”、“曲辞”等共有称谓,极大增加了诗词曲辨体的复杂性和难度。此外,这些概念的具体内涵又具有随机性与互文性,往往需要回到具体文本和历史语境中才能确认。
                        诗词曲作为不同的歌诗类型,其辨体一般有三种标准,即文本格律层面,如韵脚、句式、平仄、四声、清浊等;歌唱层面,如选诗配乐、倚声填词、泛声和声、衬字衬腔等;乐曲层面,如乐题、词调、曲牌及转调、犯调、集曲等。同时,诗词曲又作为唐宋元时期的代表性文体,为一代之文学而具有时代性标准。这四种界定标准,都存在不同的问题。


                        IP属地:江西13楼2024-05-04 19:17
                        回复
                          诗词曲辨体一直是文学史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它不仅关系到诗词本质特征的确定,也关系到词曲的起源与生成,以及与乐府、变文、戏曲、小说等文体之间的关系。
                          其一,格律标准的问题。格律是在文本特征的归纳比较中逐渐形成的,且随汉语(声韵、词汇、语法)和音乐(清乐、燕乐、俗曲)变迁而不断嬗变。
                          诗词曲的创作实是基于不同的声韵体系,各种格律谱按照声字比对归纳建构起来的格律规范,其实忽略了语言和音乐基础已然发生改变的事实。从历史活动和事物整体来看,诗词曲之本质区别不仅在于文本格律,还在于不同的歌唱方式与乐曲形态。格律标准难以将齐言体的乐府、声诗、令词和元曲小令分开,诗词曲总集普遍会出现重收现象。
                          如《全唐诗》和《全唐五代词》对部分曲子词和声诗的重复收录,这种情况在曲体独立后更为常见。《全元散曲》中白朴的散曲[小桃红]被后人误作词而收入《天籁集》和《全金元词》,张可久[人月圆]15首同时被收入《全元散曲》和《全金元词》。金元人词集往往羼入曲调,如王恽《秋涧乐府》中竟有39首曲调。朱彝尊《词综》主张严词曲之辨,⑦但却选录了曲家冯子振、白无咎、乔吉、张可久、孟昉等人的北曲12首。
                          作为填词规范的《钦定词谱》不仅收录一些唐代声诗和元曲小令,还收录了成套的唐宋大曲,而《九宫大成》、《碎金词谱》更是兼备众体。


                          IP属地:江西14楼2024-05-04 19:17
                          回复
                            诗词曲辨体一直是文学史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它不仅关系到诗词本质特征的确定,也关系到词曲的起源与生成,以及与乐府、变文、戏曲、小说等文体之间的关系。
                            “其二,歌唱标准的问题。任中敏《唐声诗》“始据唐诗及唐代民间齐言中确曾歌唱、或有歌唱之可能者约二千首,提出其中所用之曲调百余名”,⑧其声辞包括“和声”、“叠唱”、“送声”等。词体兴起后,有“虚声”、“泛声”、“摊破”之说;曲体兴起后,又有“衬字”、“衬腔”、“嘌唱”之说。
                            沈括《梦溪笔谈》云:“诗之外又有和声,则所谓曲也。古乐府皆有声有词连属书之。”
                            唐诗之所以呈现出一种规整的文本形式,亦因人们都熟悉流行题目之声辞,可按曲拍为句,因而传抄过程中将文学价值不高的声辞部分黜落。诗词曲演变的关键是诗乐关系尤其声辞的变化,如果将词曲的衬腔、衬字去除,一般会呈现出较为规整的文本形态。衬字、和声、字数不定、平仄不拘、叶韵不定、咏调名等早期词体的特征,也是早期诗体与曲体的入乐特征。
                            孔尚任说:“唐以后无诗,宋以后无词,非无诗与词也,无歌诗与词者也。……乐之传,传其音节也;音节之传,传以口耳也。口耳一绝,则音节一变,后人虽极力摹拟,不过得其文辞体裁,而其音节不可知也。”
                            声辞艳相杂”的乐府或声诗在汉魏隋唐亦非尽是齐言或入律,从口头到案头,加以文集的编辑规范以及文本格律的归纳建构,声辞脱落或消失后,越来越呈现出一种文本上的规整性。


                            IP属地:江西15楼2024-05-04 19:18
                            回复
                              诗词曲辨体一直是文学史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它不仅关系到诗词本质特征的确定,也关系到词曲的起源与生成,以及与乐府、变文、戏曲、小说等文体之间的关系。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宋书》乐志曰:汉鼓吹铙歌十八篇。按古今乐录。皆声辞艳相杂。不复可分。》
                              【铙歌】
                                〖崔豹《古今注》曰:短箫铙歌。军乐也。黄帝使岐伯作。所以建武扬威德。风劝战士也。《周礼》所谓王大捷。则令凯乐。汉乐有黄门鼓吹。天子所以宴乐群臣也。短箫铙歌。鼓吹之一章尔。亦以锡有功诸侯。古今乐录曰:汉鼓吹铙歌十八曲。字多讹误。又有务成、玄云、黄爵、钓竿。亦汉曲也。其辞亡。或云汉铙歌二十一。无钓竿。拥离亦曰翁离。《宋书》乐志曰:汉鼓吹铙歌十八篇。按古今乐录。皆声辞艳相杂。不复可分。沈约云。乐人以音声相传。训诂不可复解。凡古乐录。。皆大字是辞。细字是声。声辞合写。故致然耳。〗
                                【朱鹭】
                                〖隋疏乐志曰:建鼓殷所作。又栖翔鹭於其上。不知何代所加。然则汉曲。盖因饰鼓以鹭而名曲焉。○谭苍醍醐云。汉初有朱鹭之瑞。故以鹭形饰鼓。又以朱鹭名鼓吹曲也。〗
                                朱鹭何食食茄下。不食不吐将以问谏者。(○《宋书》乐志。《乐府诗集》十六。《诗纪》五。○逯案。贾生书云。鼓所以来谏。《诗》云:柔亦不茹。刚亦不吐。此歌云云。言谏官之道也。茄。古荷字。又十八曲歌辞凡以为声字者皆细字旁书之。以区别於本文。)
                              《宋史 志第九十五乐十七》
                              朱熹曰:「《大戴礼》言:《雅》二十六篇,其八可歌,其八废不可歌,本文颇有阙误。汉末杜夔传旧雅乐四曲:一曰《鹿鸣》,二曰《驺虞》,三曰《伐檀》,又加《文王》诗,皆古声辞。其后,新辞作而旧曲遂废。
                              唐开元乡饮酒礼,乃有此十二篇之目,而其声亦莫得闻。此谱,相传即开元遗声也。古声亡灭已久,不知当时工师何所考而为此。窃疑古乐有唱、有叹。唱者,发歌句也;和者,继其声也。诗词之外,应更有叠字、散声,以叹发其趣。故汉、晋间旧曲既失其传,则其词虽存,而世莫能补。如此谱直以一声协一字,则古诗篇篇可歌。又其以清声为调,似亦非古法,然古声既不可考,姑存此以见声歌之仿佛,俟知乐者考焉。」


                              IP属地:江西16楼2024-05-04 19:1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