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吧 关注:1,335,098贴子:14,615,569

发现一个邪门的历史清朝某一段时间旗人被“蓄发衣服”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内辖既久,蛮俗渐更。今男子多有汉装者”;“薙发而易汉服者已过半”,这是一段清朝高官的记录,查一下这段历史清朝统治者对于剃发易服的政策真的的难绷一会要全面剃(多尔衮时期),一会又放宽康熙雍正时期,一会又要搞(乾隆时期),个人感觉清朝的统治者脑子真的有问题搞这么一出真的恶心,当年因为剃发令硬是导致“统一”全国延迟了20年,然后最诡难绷的距离紫禁城不到200公里叫野三坡的地方却有一直保留明代服饰的村庄,然后江西又有一个忠明村也保留了明代时期服装。搞了这么一出属于是白费力气,又查查资料到了清朝晚期民间依旧有穿汉服的贫民百姓。所以我想问问吧里懂这段历史的大佬清朝的剃发易服最后到底做到什么程度了呢?是到底改了仅仅改了官方,还是然汉服消失300年呢?这两种言论我个人认为都太二极管极端了,第一就是没有剃发易服这种强硬的政策清朝近300年的统治汉服也会多多少少沾点满的元素,第二就算是清军入关开始算也不可能建立一个服装厂全国上下一人发一套满服清朝也没有监控的科技,而且封建时代皇权不下乡也可以像上面两个地方直接躲到大山里面自己穿明代服装清廷也管不过来。所以说清朝到底把所谓“剃发易服”具体的执行到了那种程度呢?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03-31 00:16回复
    另外所谓的清汉女装是这个吗?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03-31 00:18
    收起回复
      这里说的汉装是剃发易服以后的清代汉人服饰,不是汉服。清代汉人剃发易服以后,清廷对苗民也搞了剃发易服,让苗民模仿当时汉人的服饰,所以是“剃发汉装”。给剃发易服洗白还是免了@乐游原7 @朱成功 @锦官城诗易 @海上画家 @朱元璋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4-03-31 03:22
      收起回复
        清朝《成都通览》记载:「罗、郭二姓,原籍云南,均汉服顶戴,满口京腔,亦少蛮气,皆行汉官礼节……土千总二,皆汉服。」。《黔南职方纪略》及《黔南识略》记载清廷在苗人地区实行文治教化政策,建立学校,鼓励苗民学习汉文化、改「汉装」:「内辖既久,蛮俗渐更。今男子多有汉装者」;「剃发而易汉服者已过半」;「习华风,编姓氏,妇女有改汉装者,多与军联姻」。
        然而,此“汉服”/“汉装”非比彼汉服。
        这里得“汉装”/“汉服”指的事实上是在剃发易服后形成的满化的清代汉族服装,与我们所说的汉服本就不是同一种东西。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4-03-31 05:40
        收起回复
          中国国土面积这么大,边边角角还残存一点前朝风格那是古代政权没办法完全做到,不是不想做。古代普通农民连布料都没几匹怎么可能做到马上易服?古代社会不如今天交通方便,没有现代通讯条件,易服就不是一夜之间马上能到位的,有“漏网之鱼”实属正常。少数元素的残余,改变不了汉服体系在剃发易服下体系崩塌的事实。
          况且如果没有“薙髮易服令”怎么会有神州大地衣冠与以前所有朝代出现画风迥然不同的局面?纵然历朝历代汉族服饰有所不同,但都是循序渐进的,前面一个朝代与后面一个朝代画风变化并不大。即便有吸收其他民族的元素,也并非是建立在强制性的改换衣冠的基础上。贴里和曳撒源于蒙古人的服饰,为什么可以被汉人吸纳进汉服体系?这个过程中并没有强制性的改换衣冠,旧有的服饰也没有被替换掉。是正常的民族文化交流。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4-03-31 05:51
          回复
            路过


            IP属地:陕西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24-03-31 07:19
            收起回复
              看了起码到康熙的时候还是有汉服的存在啊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4-03-31 09:59
              收起回复
                正常,别说那个时候,现在你去山区转转,都会发现哪里的衣服和大城市有明显落差


                IP属地:江西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24-03-31 12:11
                回复
                  明清战争后。一开始民间只认为清军是来平定内乱的。其实后来的永历和南明王朝。都拿唐朝回纥兵平乱作为文章。根本没意识到满清才是大敌。而且唐朝能用回纥平乱唐军边镇都还在。回纥兵抢掠一番不走。可能连尸体都没地埋,死的渣都不会剩。但是当时的明军边镇已经不可能给满清制造压力了。所以清军就直接入主中原了。
                  随后百姓还以为只是改朝换代。随后剃发令一颁布,才发现不是改朝换代那么简单。而是沦丧异族统治这局面。所以掀起了第二次抗清潮流。江阴抗清就是这个背景产生的。这时候已经不是忠于大明而是忠于华夏的问题了。
                  之后主要是抓剃发。服饰改变是随着异族统治开始加强。逐步富裕阶层风尚改变的事情。所以贫困地区可能还保留了破烂的衣服以明朝旧款为主。
                  这个也是为什么有些反汉服的鞑派天天以汉服不能华丽,要平民百姓的原因。因为汉服华丽已经说明了汉服正式回归华夏富裕阶层主流。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4-03-31 14:11
                  回复
                    即便清初放缓了剃发易服的执行,想要保存“束发冠裳”,依旧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清初士大夫遗民的头发衣冠情节及其心理分析》:
                    【当然,在士大夫遗民中,有些虽然身处城市,但拒不执行薙发之令,最终能将自己的头发保持到临死之前。薛士珩与陆观两人堪称其例。尽管他们堪称“高蹈之一奇”,但同样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即必须“柴门谢客,甘心于死灰枯木,以逃世网”(34)。薛士珩,字长玙,浙江定海人。清初时,方下薙发之令,如不遵奉,则加以严刑。于是,无赖之徒,乘此告讦。其中也有一些人,始终倔强,不愿薙发,甚至为此以身相殉。而薛士珩凭借自己的纯洁德行,为乡里所称道,托疾不出,并无有人将他告发。为了保持自己的衣冠,薛士珩只好长门谢客,家中有一应门之童,若不是至契的朋友,就不得入见。“终岁以大布巾蒙头,盛暑不去”,借此才保持了自己的头发的完整(35)。陆观,字宾王,号佛民,浙江鄞县人。自顺治三年(1636)以后,他就怅然弃其诸生身份,居住在“复阁”之中,即使遇到祖父的忌日,也不出临,所以一般之人很难见到他一面。至顺治十六年,病卒。当诸弟子会吊之时,“始见其发毵毵然未有损也”。尽管保持了自己的头发,但其柴门谢客甚至死灰枯木般的日子,显然是很难煎熬的,非内心有一种节义之心加以维系,很难坚持如此之久。正如陆观自己在解释号“佛民”的缘由时所说:“吾所谓‘佛民’者,拂人也。夫吾之冥然而不有其生也,亦可哀矣,而尚奄然而未抵于死,拂孰甚焉。拂人者,‘佛民’也。”(36)人虽活着,却已与“拂人”并无二致。显然,这是一种“活埋土室”之举,人虽活着,但足不出户,如同活死人一般,其目的就是为了全发避祸。】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4-03-31 15:35
                    回复
                      跟吗屁股打烙印一个意思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4-03-31 16:23
                      回复
                        热知识:满清统治者对汉族女性和少数民族的服装采取因俗而治的政策,除少数民族外,汉族男性必须要剃发易服(男从女不从),否则就是杀头的大罪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4-03-31 21:13
                        收起回复
                          影视剧,也能看出来! 剃发易服落实的很严厉! 留发不留头! 着汉杀头! 别管什么程度! 冀州 兖州 肯定影响最深! 离京都太近了 !!!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4-03-31 21:57
                          回复
                            什么地摊野史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24-04-01 10:08
                            回复
                              剃发易服如烈火燎原,有零星的小草没烧掉不奇怪。也没有女不从的政令,只是女人多不抛头露面,政令从下达到执行有滞后性。剃发易服就是一个口号,目的就是为了屠汉人。


                              IP属地:甘肃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24-04-01 11:3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