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吧 关注:35,919贴子:511,483
  • 0回复贴,共1

赵国在长平之战中的策略失误——论晋阳兵团的应用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赵国在长平之战中的策略失误——论晋阳兵团的应用
关键词:相持 胡服骑射 机动作战
长平之战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其实我们理解的长平之战应该包括前期的上党之战,即接受韩国上党地区后随即开始的防御作战,这个阶段共约三年,本文统一以长平之战称之。
在这三年中,赵国有几个明显的策略失误。
一是不该与秦国媾和,让山东诸国因秦赵和谈而袖手旁观。而应该听虞卿之言,摆出厚结楚魏的态势,让秦国有所估计,不敢全力在长平进攻。从几年后的邯郸保卫战来看,这招是有用的。
二是换将非人,让一个没上过战场的赵括去决战。相信在相持了两三年之后,赵国确实耗不起了,希望通过快速的决战,给秦国大量杀伤后再图和谈。但换人也不该换赵括,此时赵国还有其他人可选,如李牧、乐毅、乐乘。
第三就是本文要说的重点,一个战役级别的错误,没有用好晋阳和北方的部队。
晋阳,是赵国的发家之地,此时还掌握在赵国手里。自董安于兴建晋阳以来,这个地方一直以城池坚固著称(据说直到北宋毁城之前,都很牛),此时想必驻军也不会太少。在长平之战换上赵括之后,赵括还带了20万人增援前线,可见赵国当时还能动员不少人。在加上防备匈奴的部队,赵军人数应该不少。
长平之战持续三年,最后时段秦军乘赵军大举进攻,防线松动,以2万5千人绝赵军粮道而胜之。那么赵军为什么不采取这种战术呢?如果采用这种战术,即使绝秦军粮道有难度,至少可以起到骚扰作用,然前线秦军的补给不稳定。
具体的操作就是,动员华北平原地区的兵员,补充晋阳城。而用晋阳既有的驻军向南出击,发挥赵军骑兵胡服骑射的优势,在晋南平原上不断骚扰秦军补给线,能站住脚就站,站不住就开展运动战,以骚扰为主,让秦军侧后方不得安身。这样长平正面战场的压力必然减小。
要知道,双方换将之前,廉颇是以25万人防住了王龁45万人,这45万人的吃喝可不是一件小事,靠晋南地区的就地补给是不现实的,从关中运粮运装备路程可不短,赵军骑兵可以从晋阳出发,靠机动性破坏晋南地区产粮食的土地,骚扰粮道。45万人必然不能全力作战。
那么赵军需要多少人呢?不知道。既然秦军2万5千人可以绝粮道,那么赵军抽2万5千人出来骚扰应该可以吧?就算每年在骚扰中损失5千人和马,那也能搞五年呢。万一王龁分兵回缴,廉颇说不定还能偷个大的。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讲赵国决战的另一种可能的方案:选一将领带着赵括带到前线的二十万人,迂回到晋阳,采用东防(廉颇)北攻(李牧或其他,甚至赵括都行)的方式,在晋南地区开展大规模决战。那就是20万对15万(秦昭襄王后来动员的),优势在我(人数和胡服骑射的机动性)。此时的王龁的相持部队必然不敢乱动,一旦分兵,就可能造成防线不稳为廉颇所乘。这种决战方式,也许会给赵国带来一个不一样的结果,至少不至于损失45万有生力量。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03-30 21:51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