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吧 关注:695,391贴子:12,516,151
  • 10回复贴,共1

原来内阁首辅是从景泰开始的。长知识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内阁“首辅”的雏形。
陈循,字德遵,江西泰和人,永乐十三年(1415)殿试第一,状元及第;正统九年(1444)入阁,天顺元年(1457)被贬斥,在阁历时近13年。他在景泰朝内阁中资历最深、个性最强,其“久在词垣,深知先朝典故,应酬挥笔立就”②,更兼在“易储”事件中“主笔草奏,跪而从事”③,深得帝心,遂以“入内阁掌机务,典册制命皆出其手”。④同为内阁辅臣的高榖,不满陈循擅宠专断,图谋增补阁僚,以为己助。孰料增补入阁的王文“深服芳洲(陈循)之识量,而甚不足高(榖)之狭隘”⑤,反倒与陈循政见契合,让高榖“自生一敌”。自食其果的高榖只得连章请辞阁职,无奈诉苦:“况翰林内阁,凡百公务,大学士陈循足以干办,臣但素飡”。⑥高榖虽被景帝温旨慰留,但陈循独掌内阁,“谬当内相之首”⑦已成不争事实。
-----------------党争开始吧---------------------味道是不是熟悉?----------------------------------------------------------------------
学界通常将天顺年间李贤“掌文渊阁事”认定为明代内阁首辅的起始,史称“终天顺之世,(李)贤为首辅,吕原、彭时协恭佐之,然贤委寄最专”。⑧其实早在景泰年间“内阁首辅”的雏形便有迹可“循”。景泰七年(1456)七月,陈循奏请本人回避吏部考选儒士任各地教官,景帝批复云:“朕任卿掌内阁事,凡制诰命令等文,但撰述进呈,无不信行。况考试儒士最为小事,勿避嫌疑。今后内阁大小事务,悉照旧行,不必推让。”⑨景帝的批示是对陈循主持内阁以来政绩的高度肯定,其中“任卿掌内阁事”可谓明代“内阁首辅”的先声,此后天顺朝的徐有贞、李贤“掌文渊阁事”乃至嘉靖朝的“始有相与首也”⑩皆可溯源于此;而“凡制诰命令等文,但撰述进呈,无不信行”亦可视为后世内阁首辅“专应对”“主票拟”的起点。
3.对部院选任的介入。以景泰朝为界,此前的内阁尚无干涉部院主官选任的明显形迹,此后便开始利用各种方式插手重要部门的人事安排。比如,陈循在北京保卫战之后,就举荐罗通“理都察院事仍兼参赞军务”,其后又推荐其“协赞提督操练”,用以钳制于谦的京营兵权。自景泰二年七月始,景帝以年高望重为由,任命由内阁推荐的何文渊、王翱先后担任吏部尚书,协助王直处理部务;自景泰三年五月始,又以任重多病为由,任命仪铭、石璞先后担任兵部尚书,协助于谦处理部务,形成了明代制度史上极受诟病的“一部两尚书”的特殊现象。景泰六年(1455)初,在内阁“每为同官所抑”的辅臣江渊欲赴兵部协理部务。陈循、王文等人假意支持,暗地里却密令商辂以“石兵江工”拟奏,结果工部尚书石璞得以调任兵部尚书,而江渊则补授为工部尚书,大失所望。可见,内阁对部院人事的深度介入已经足以动摇其主官的选任,在朝局中俨然有“后来居上”的趋势。
内阁地位的提升。早在易储之前,景帝就已经大幅提升了内阁的政治地位。他亲自下诏,要求“常朝,内阁学士与锦衣卫官东西对立;经筵日,同知经筵官序于尚书都御史上;午朝,翰林院(内阁)先奏事”。⑥易储成功后,景帝对内阁辅臣群体更是大加封赏,陈循、高榖加“太子太傅”衔,江渊、王一宁、萧镃加“太子少师”衔,商辂升任兵部左侍郎兼左春坊大学士,并“俱兼支二俸”。⑦换言之,此时的内阁辅臣几乎均被明景帝提拔为一、二品大员,其政治地位得以显著攀升,成为朝中品秩最高的辅政群体。此外,与六部堂官相比,内阁辅臣之间不仅交织起地缘、学缘、事缘的紧密关系,更有了集聚精英的趋势。⑧而景帝也正是通过对内阁群辅政治经济地位的整体提升,在促成易储顺利完成的同时,也在外朝成功培植起能够较好贯彻皇权意志,且内部相对统一的执政团队。
-----------------------------------------------分割线-----------------------------------------------------------------------------------------
资料出自:
《阁部升替:明代景泰朝中枢辅政格局之变*张鑫(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历史学院,安徽芜湖241002)》
史料出处:
①[明]李贤等:《明英宗实录》卷218,废帝郕戾王附录第三十六,景泰三年秋七月壬寅条,“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4705页。②[明]陈建:《皇明通纪》卷11,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725页。③[明]刘吉等:《明宪宗实录》卷260,成化二十一年春正月己丑条,“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4402页。④[明]李贤等:《明英宗实录》卷211,废帝郕戾王附录第二十九,景泰二年十二月壬辰条,“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4554页。⑤官至少师者:蹇义、杨士奇、杨荣、吴中,官至少保者:黄淮、夏原吉、黄福、杨溥,官至太子太师者仅郭资,官至太子太保者仅吕震。⑥[明]李贤等:《明英宗实录》卷208,废帝郕戾王附录第二十六,景泰二年九月丙申条,“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4466页。⑦[明]李贤等:《明英宗实录》卷215,废帝郕戾王附录第三十三,景泰三年四月乙丑条,“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4634-4635、4637页。⑧关于景泰朝内阁辅臣关系的分析,参见余劲东:《阁臣更替与景泰内阁政治地位变迁》,《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期。⑨[明]龙文彬:《明会要》卷29《职官一·宰辅》,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467页。
①[明]李贤等:《明英宗实录》卷208,废帝郕戾王附录第二十六,景泰二年九月丙申条,第4465-4466页。②[明]雷礼:《国朝列卿记》卷10,载周骏富辑:《明代传记丛刊·名人类》,第32册,第560页。③[清]査继佐:《罪惟录》帝纪卷7《代宗景皇帝》,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128页。④[明]雷礼:《国朝列卿记》卷10,载周骏富辑:《明代传记丛刊·名人类》,第32册,第560页。⑤[明]尹直:《謇斋琐缀录一》,载[明]邓士龙辑,许大龄、王天有主点校:《国朝典故》卷53,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255页。⑥[明]李贤等:《明英宗实录》卷218,废帝郕戾王附录第三十六,景泰三年秋七月癸卯条,“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4706页。⑦[明]叶盛:《劾陈循疏》,载王有立编:《中华文史丛书》之二《御选明臣奏议》卷3,华文书局1968年版,第190页。⑧[清]万斯同:《明史》卷224《李贤传》,载《续修四库全书·史部·别史类》,第32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79页。⑨[明]李贤等:《明英宗实录》卷268,废帝郕戾王附录第八十六,景泰七年七月丙申条,“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5692页。⑩[明]张萱:《西园闻见录》卷26《宰相上》,载周骏富辑:《明代传记丛刊·综录类》,第118册,明文书局1991年版,第828页。
-------------------------------------------------------------------------------------------------------------------------------------------------
不知道你们看了这段有何感想,我的感觉就是:朱祁钰为了让自己的儿子成为皇太子,也是把皇权彻底卖给了文官集团。PS:我一直以为杨士奇是首辅内阁呢,原来真正的雏形是陈循。


IP属地:吉林1楼2024-03-26 21:56回复
    杨士奇就是内阁首辅啊,只不过那个时候的内阁的定位是辅助皇帝办事的,地位不如六部,毕竟那时候的六部各个是人才,说话又好听,朝堂上尚未“由内阁主导发言”。
    随着土木堡爆发,于谦篡权,明廷的权力架构发生了极大震荡。
    其一,于谦、王文、陈循等景泰朝核心成员,一方面分享了六部的权力,一方面也维护了景泰内阁的安全。
    其二,于谦把控了朝堂,甚至最重要的人事任免权都插手了,百官之首的王直也只能干瞪眼。这么一来,相当于六部的地位大幅下降,随之而来的是景泰内阁及其核心成员组成的“朝廷”的地位明显上升。
    经过这些变动,才让景泰朝的内阁以及内阁首辅崛起,出现了后来内阁首辅形同宰相的雏形。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03-26 23:45
    收起回复
      明代废宰相是中国政治上的巨大倒退,这也明朝灭亡的一个原因。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4-04-03 22:15
      收起回复
        不是啊,朱瞻基时期开始的,鼎盛时期是三杨时期,这个时期极其无耻。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4-04-25 01:49
        回复
          废宰相确实是皇权的巅峰。
          就算是崇祯,换首辅也易如反掌,可见君权之盛。
          问题在于,深宫里长大的皇帝,不懂人情世故、百姓疾苦,多数皇帝也难以驾驭大权,不得不依赖内阁、司礼监等等来代行皇权。


          IP属地:浙江6楼2024-05-03 14:4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