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吧 关注:110,998贴子:189,762
  • 4回复贴,共1

38 咳论<以此开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岐伯对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
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人与天地相参①,故五藏各以治时②,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者为泄为痛。乘③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④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
①相参:参合通应。②治时:五脏所主的时令。③乘:趁。④至阴:长夏。
岐伯说:皮毛与肺相应。外邪侵入人体,首先伤及皮毛,而皮毛的邪气会影响到肺,使肺受邪。如果吃了寒凉的饮食,寒气沿着手太阴肺经上行到达肺部,导致肺部受寒。这样的话,就会使内外寒邪相合而停留在肺部,从而引起肺咳证。一般状况下,五脏都是在其所主的时令受邪发病,如果咳嗽不是在肺所主的秋季发病,那就是由于其他脏腑先受邪发病,而后再传给肺脏引起的。人与天地相应,五脏都有各自所主的时令,如果肺感受风寒之邪,病轻时只表现为咳嗽,病重时就会将寒邪传给其他脏腑,导致泄泻、疼痛等证。所以在秋天是肺先受邪,在春天是肝先受邪,在夏天是心先受邪,在长夏是脾先受邪,在冬天是肾先受邪。
★★★★★
现是春季,旺肝,肝属木。
前几天恰因出汗被风吹感冒,服药后独咳嗽不去,像这样去年、前年此时都发生过,皆认为是肺部旧疾所致。依照岐伯这段讲解,当为“乘春则肝先受之”。
但又有“冬病春发”要想到……这两者,谁为主?继续找,继续学,竟有“生病也快乐”的感觉。


IP属地:浙江1楼2024-03-16 14:43回复
    岐伯曰: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①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②。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③下满。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下痛,阴阴④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⑤。
    ①介介:梗阻不利。②喉痹:病名,指咽喉肿痛不利的一类病。③两胠:胠,音区。胁下空软的部分。④阴阴:隐隐。⑤涎:涎沫,稀痰。
    岐伯回答说:肺咳的症状,是咳嗽气喘兼有喘息声,严重时甚至咯血。心咳的症状,是咳嗽兼有心痛,咽喉部如有异物梗塞,严重时甚至出现咽喉红肿不利。肝咳的症状,是咳嗽时两胁下疼痛,严重时甚至不能转身,转动则两胁部胀满。脾咳的症状,是咳嗽时右胁下疼痛,隐痛牵引肩背部也疼痛,严重的甚至不能活动,一活动就会使咳嗽加剧。肾咳的症状,是咳嗽兼有腰背部牵引作痛,严重时甚至咳吐稀涎。
    ★★★★★
    这次感冒,咽喉如鲠在喉、如火如荼,吞咽横肿有形,第二段又不同,符合心咳。
    这使我想起很多种曾经咳嗽感记忆来,确实有很多种。


    IP属地:浙江2楼2024-03-16 15:23
    回复
      岐伯曰:五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①出。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状,咳而遗矢②。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③。久咳④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⑤唾而面浮肿气逆也。
      ①长虫:蛔虫。②遗矢:大便失禁。③遗溺:小便失禁。④久咳:咳嗽久而不愈。⑤涕:痰。
      岐伯回答说:五脏的咳嗽日久不愈,就会转移到六腑,形成六腑咳嗽。脾咳日久不愈,就会转移到胃;胃咳的症状是,咳嗽同时呕吐,呕吐剧烈时有蛔虫吐出。肝咳日久不愈,就会转移到胆;胆咳的症状是,咳嗽时呕吐胆汁。肺咳日久不愈,就会转移到大肠;大肠咳的症状是,咳嗽时兼有大便失禁。心咳日久不愈,就会转移到小肠,小肠咳的症状是,咳嗽时兼有矢气(放屁)。肾咳日久不愈,就会转移到膀胱,膀胱咳的症状是,咳嗽时兼有遗尿。五脏六腑的咳嗽如果日久不愈,就会转移到三焦;三焦咳的症状是,咳嗽兼有腹部胀满,没有食欲。各种咳证最终都会影响到中焦脾胃的功能,以致产生痰饮,痰饮再往上侵犯肺,加重咳证,所以使人出现多痰多涕、面目浮肿的症状。
      ★★★★★
      这次咳嗽好几天了,算不算久咳,不过在咳嗽时符合“兼有矢气(放屁)”这条,以致有人在时憋着。
      再添对证,犹可喜。


      IP属地:浙江3楼2024-03-16 15:48
      回复
        三焦咳的症状是,咳嗽兼有腹部胀满,没有食欲。
        ★★★★★
        这条也符合,觉着不致“久”得这么快,或因经脉更通畅就更快了?
        昨一整天,左脚底脚趾、右手臂、背下、骨髓内,时常跳动,如虫蠕过……不是在发烧,我带有三黄片,没吃。
        我只专注这个咳嗽。


        IP属地:浙江4楼2024-03-16 16:05
        回复
          岐伯曰:治脏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①。
          ①俞、合、经:五俞穴中的俞穴、合穴、经穴。
          岐伯回答说:治五脏咳要针刺各自的俞穴,治六腑咳要针刺各自的合穴,治面目浮肿的要针刺各自的经穴。
          ★★★★★
          没有提到如何用药,只是提出针刺治疗咳嗽的原则:“脏病治俞,腑病治合,浮肿治其经”。
          五脏对应的背俞穴(取法):
          肺俞——俯伏位,于第三胸椎棘突下,身柱(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心俞——俯伏位,于第五胸椎棘突下,神道(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肝俞——俯伏位,于第九胸椎棘突下,筋缩(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脾俞——俯卧,于第十一胸椎棘突下,脊中(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肾俞——俯卧,于第二腰椎棘突下,命门(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俯伏位,指坐时低头伏案的动作,可以趴在枕头上。)
          六腑对应的下合穴(取法):
          胃——足三里(在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在胫骨前肌上,屈膝或平卧取穴。犊鼻是外膝眼,即膝关节下靠外侧的凹陷中);
          大肠——上巨虚(卧位或坐位,在犊鼻下6寸,当足三里和下巨虚的连线中点取穴);
          小肠——下巨虚(在犊鼻下9寸,条口下约一横指,距胫骨前嵴约一横指处);
          膀胱——委中(当腘窝横纹中央,于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的中间,俯卧屈膝取穴);
          三焦——委阳(腘横纹外侧端,股二头肌腱内侧,屈膝取穴);
          胆——阳陵泉(在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取穴)。


          IP属地:浙江5楼2024-03-16 16:3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