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神话吧 关注:87贴子:4,346

关于“女娲造人”在整个古代的流变和传播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草稿贴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01-17 16:22回复
    1.先来个单选题,这个典故的最早出处是?
    a.《淮南子》 b.《风俗通》 c.《上云乐》 d.《天问》
    为什么会有四种答案呢?这就要慢慢来说,先说《淮南子》,原文实际并未提到女娲造人,《天问》也是如此,古人从未将二者与“女娲造人”典故联系起来,最早联系起来的原因就是近代神话学家的假说。
    (不过这两个文献被联系的原因不同,下文会重提)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01-17 16:26
    回复
      《淮南子》中被民国以后神话学家认为与“造人”有联系的是以下这段:
      【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女娲所以七十化也。】
      仔细看后会发现这段压根和造人不沾边,真正引起早期学者误判的是东汉高诱加上的注释:
      【高诱注:“黄帝,古天神也。始造人之时,化生阴阳。”
      高诱注:“女娲,王天下者也。七十变造化也。”】
      如果只看文字会想当然认为这是一个典故,然而看古书原文的话会发现这实际上是对两句话的注释而非同一个典故。
      黄帝对应“始造人之时化生阴阳”,女娲对应的是“王天下七十二化”
      前后文中也有一句同时提两个典故的例子:【金胜木者,非以一刀残林也;土胜水者,非以一璞塞江也。】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4-01-17 16:33
      收起回复
        当然,上面提到的例子并不能完全和“黄帝生阴阳”之句同例,毕竟从全文看这句更像是在说“女娲能七十化”的原因——天神所造?【同书的女娲也不是天神而是朝拜天帝的圣王】
        那么黄帝有没有造人的记载呢?
        当然有:
        【南朝•佚名《太上三天正法经》逮至黄帝,置立生民,后生之人,起於黄帝也。黄帝结土为象,放於广野,三百年中,五色变化,能言能语,各在一方,故有伧秦氐夷蛮差之类也】
        更早和同时期也有“天帝生民”的神话记载:
        《清华简》第五辑《厚父》:古天降下民,设万邦,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
        【同样,天生民这个典故在整个古代都是相当常见的,因此淮南子这段是说女娲造人的概率相当小】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4-01-17 16:40
        回复
          然后是《天问》中的:【女娲有体,孰制匠之?】
          很多书籍言之凿凿地将之作为女娲造人的最早出处,然而这可能也是早期神话学家的失当之处,因为古人从未把这段和“女娲造人”联系起来,包括整理楚辞的刘向和作注的高诱,补注的洪兴祖等人。
          (此外还有另一个否定原因,下文会提出)
          古人对“女娲有体”一句的注释如下:
          东汉高诱:【传言女娲人头蛇身,一日七十化,其体如此,谁所制匠而图之乎?】
          南宋洪兴祖引用了如下一堆文献来补充,但其中仍旧没有“造人”相关: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4-01-17 16:50
          收起回复
            洪兴祖对于这段的注释相当重要,但总是被现代人略过不闻,实际上这一段就已经勾勒出中古时人眼中的“女娲”形象模板了,也就是“古代圣王”,长相怪异(其他圣王也是如此),以及威猛的事迹(补天,伐共工,杀蛟龙等)
            话说回《天问》,这句话不被认为可能是造人的原因还有一个:这句所处的位置,“女娲有体”一句所处位置实际已经是中段偏向后了,叙述顺序甚至在舜的后面(这当然也有插叙和错简的可能,但按照原文顺序,真是造人就应该放在开头而非插在中段了,怎么会放到这里呢?)
            【舜闵在家,父何以鱞?尧不姚告,二女何亲?厥萌在初,何所亿焉!璜台十成,谁所极焉?登立为帝,孰道尚之?女娲有体,孰制匠之?舜服厥弟,终然为害。何肆犬体,而厥身不危败?】
            唐代柳宗元的《天对》对此句的解释为:【娲躯虺号,占以类之。胡曰日化七十,工获诡之!】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4-01-17 17:05
            收起回复
              由上所考,《天问》《淮南》二者中的句子实际并非与女娲造人相关,而二者被国内早期神话学者认为是关联的原因可能不同:前者更像是“先射箭后画靶子”,后者则更多是对原文的断句错误。
              《风俗通》的情况则又是和其他两个不同,一般认为其中与女娲造人有关的是下面这句: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务剧力不暇供,乃引囗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者囗人也。】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4-01-17 17:15
              回复
                从上面看来这确实是实打实的造人典故,这石头也说明在《风俗通》成书时确实有这个故事。。。
                但是,问题来了:这段最大的问题不是在咬文嚼字,而是这段文献的来源问题,这段存在唐宋时人伪文的可能,原因在下文会简述一番。
                先说回《风俗通》或者《风俗通义》本身,这是东汉末年的应劭对社会上各种流言辟谣集合,而女娲的部分主要在《皇霸》篇,这一部分并未失传【划重点,下文会提】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4-01-17 17:21
                回复
                  在流传中《风俗通》也和同时期的其他书一样有很多失传缺漏,但仍旧有一些被保留下来,不凑巧的是留下来的版本中并没有“女娲造人”,现存的宋元刻本中也并无此句,最早将其半收录到《风俗通》的是清代卢文弨《群书拾补》中的《风俗通逸文》一书。
                  而在《风俗通》本书之外的各种引文呢?这些能够证明此句属于“佚文”吗?只能说将信将疑,此句的引用记录如下:
                  (太平御览七八、三六0,事物纪原一,广博物志九)
                  这段最早的引用记录已经是十世纪后期的《太平御览》,《事物纪原》作者已经是宋神宗时期的人物了,其参考所本可能便是前者,因此并不能互证。
                  至于《广博物志》则已经是明人的书,可信度更有所欠缺,从上所考,则此句的最早引用记录已经是北宋初年,距离汉末已经将近八百年【在这之外当然有提娲造人典故本身的,但从未说过出自风俗通,而且最早也已经是八世纪之后了】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4-01-17 17:37
                  回复
                    说回《风俗通》的《皇霸》篇,此篇叙述“三皇”的相关内容,提到了当时(汉末)流传的各种“三皇”版本,其就提到了女娲,但同时还有两位竞争名额者:燧人和祝融(伏羲神农在每个版本中都有,且被作者认为是三皇说法诞生之前就有的“二皇”,出自《易•系辞》)
                    而对于“竞争”的结果是燧人胜出,原因是燧人氏造了火,所以功劳高于娲和融。若此书中真有“女娲造人”,女娲之功如何低于燧人呢?
                    (虽然不排除作者不认可此故事权威性的概率,但也代表这故事哪怕原书真有也不会太知名,毕竟中间六百年没有文献提过,相比之下女娲补天则是被各类广泛提到和称颂)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4-01-17 17:49
                    回复
                      《风俗通•皇霸》三皇部分如下:
                      三皇春秋运斗枢说:"伏羲、女娲、神农是三皇也。皇者,天,天不言,四时行焉,百物生焉。三皇垂拱无为,设言而民不违,道德玄泊,有似皇天,故称曰皇。皇者,中也,光也,弘也。含弘履中,开阴布纲,上含皇极,其施光明,指天画地,神化潜通,煌煌盛美,不可胜量。"
                      礼号谥记说:"伏羲、祝融、神农。"
                      含文嘉纪:"伏戏、燧人、神农。伏者,别也、变也。戏者,献也,法也。伏羲始别八卦,以变化天下,天下法则,咸伏贡献,故曰伏羲也。燧人始钻木取火,炮生为熟,令人无复腹疾,有异於禽兽,遂天之意,故曰遂人也。神农,神者,信也。农者,浓也。始作耒耜,教民耕种,美其衣食,德浓厚若神,故为神农也。"
                      尚书大传说:"遂人为遂皇,伏羲为戏皇,神农为农皇也。遂人以火纪,火,太阳也。阳尊,故托遂皇於天。伏羲以人事纪,故托戏皇於人。盖天非人不因,人非天不成也。神农悉地力,种谷疏,故托农皇於地。天地人道备,而三五之运兴矣。"
                      谨按易称:"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结绳为网罟,以田以渔。伏羲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唯独叙二皇,不及遂人。遂人功重於祝融、女娲,文明大见。大传之义斯近之矣。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4-01-17 17:50
                      回复
                        接下来就是此贴的主题:古代对于女娲造人典故的记载和传播有哪些。
                        在最保守的情况下来看(也就是不算上文太平御览引用的那段),最早的是八世纪的《上云乐》,作者为李白,在其叙述“金天之胡人”是提到了一些典故,其中有“抚顶弄盘古”“七圣”等说法,其中也有明确提到“女娲造人”,但这个与《太平御览》提到的说法有异,并没有“阶级分化”的情节。
                        【女娲戏黄土,团作愚下人。
                        散在六合间,濛濛若沙尘。】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4-01-17 18:02
                        收起回复
                          《上云乐》李白:
                          金天之西,白日所没。康老胡雏,生彼月窟。巉岩容仪,
                          戍削风骨。碧玉炅炅双目瞳,黄金拳拳两鬓红。
                          华盖垂下睫,嵩岳临上唇。不睹诡谲貌,岂知造化神。
                          大道是文康之严父,元气乃文康之老亲。抚顶弄盘古,
                          推车转天轮。云见日月初生时,铸冶火精与水银。
                          阳乌未出谷,顾兔半藏身。女娲戏黄土,团作愚下人。
                          散在六合间,濛濛若沙尘。生死了不尽,
                          谁明此胡是仙真。西海栽若木,东溟植扶桑。
                          别来几多时,枝叶万里长。中国有七圣,半路颓洪荒。
                          陛下应运起,龙飞入咸阳。赤眉立盆子,白水兴汉光。
                          叱咤四海动,洪涛为簸扬。举足蹋紫微,天关自开张。
                          老胡感至德,东来进仙倡。五色师子,九苞凤凰。
                          是老胡鸡犬,鸣舞飞帝乡。淋漓飒沓,进退成行。
                          能胡歌,献汉酒。跪双膝,立两肘。散花指天举素手。
                          拜龙颜,献圣寿。北斗戾,南山摧。
                          天子九九八十一万岁,长倾万岁杯。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4-01-17 18:03
                          回复
                            唐代诗歌中仅有两首涉及“女娲造人”,《上云乐》为其一,另一首则是晚唐皮日休所作,写于九世纪,其中提到的情节与《上云乐》迥异,已经提到了“阶级分化”情节,与《太平御览》所载版本类似。(因此御览的引文更令人生疑了,为什么它记载的情节不是更接近较早的《上云乐》呢?)
                            《偶书》皮日休
                            【女娲掉绳索,縆泥成下人。至今顽愚者,生如土偶身。
                            云物养吾道,天爵高我贫。大笑猗氏辈,为富皆不仁。】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4-01-17 18:08
                            收起回复
                              从《上云乐》到《偶书》,一百年的时间里这个故事不断流变,而此典故在又百年后的五代杜光庭《录异记》里又被记录下另一个版本。
                              【房州上庸界有伏羲女媧廟,云是傳土為人民之所,古跡在焉。又華陝界黃河中,有小洲島,古樹數根,河水汎漲,終不能沒,云是女媧墓。大曆年中,連日風雨,晦螟雷電,不已,晴霽之後,忽失此墓,不知所在。】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24-01-17 18:1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