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吧 关注:3,906,630贴子:70,727,827
  • 2回复贴,共1

呀,上柱国、县侯啊,厉害!关于唐代官职一些误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首先我们先举六个例子。前两者藩镇文官,后二则藩镇武将。最后两个在朝文官。
1.西川节度观察度支营田等使、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吏部尚书、兼成都尹、御史大夫、上柱国、河东县侯某某。
2.淮南节度营田副使、朝散大夫、检校吏部郎中、兼扬州大都督府司马、侍御史、上柱国、赐紫金鱼袋某某。
3.魏博节度营田观察处置等使、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司空、兼魏州大都督长史、御史大夫、上柱国、北平郡王某某。
4.平卢节度散十将、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太子詹事、上柱国某某。
5.正议大夫、门下侍郎、兼户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弘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上柱国、清河县公某某。
6.翰林学士、朝议郎、考功郎中、知制诰、上柱国、赐紫金鱼袋某某。
唐藩镇官结衔,惯例以充官在前(朝官充官,如宰相所充集贤殿大学士、弘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太微宫使、延资库使等,一般在平章事后面。而翰林学士则列于最前),次散官,次检校官,次职事官,次宪衔,次勋官,次爵位。如果官职低于六品而赐服绯,就会加上赐绯鱼袋。低于三品而服紫,就会加上赐紫金鱼袋。
比如上面前三人,他们的真正本官其实是成都尹、扬府司马、魏府长史,其他都是加官充职。而且在加官、封爵上对武官的优待远大于文官。
朝官不论,那么在唐朝藩镇充官、散官、检校官、勋官、宪衔、爵位五者谁含金量最高?
含金量最高自然是充官,他是在藩官员一切权利的来源。而宪衔属于充官赠品,以示优宠。
其次是检校官,意思是你等同于中央实授此官之人,当然这属于褒美了。同时他也代表了你的品级,所以唐朝尊称在藩官员时一般只会言及他的检校官,比如说西川裴仆射、魏博田司空如何如何。
再次是散官,对清流文官一般不轻易加阶。所以你看到有些宰相散官也就是个从五品下朝散大夫,为相多年才升到从三品银青光禄大夫。一旦外放,尤其多年镇守,散官就能到特进、甚至开府仪同三司,这属于补偿。而另一个方面藩镇武将,哪怕只是个散十将、押衙,大都加银青光禄大夫,兵马使加特进也是平常,这就是拉拢安抚之意了。
再次是勋官和爵位,可谓双废,猬滥尤甚。这得益于李渊时期收拢人心放开了口子,再也搂不住了。爵位稍好一点,你得到了品级才有。当然唐代爵位除了唐初后面基本都是虚封,其实自北魏创设散爵以来,后面王朝都跟着学样,别看几百户、几千户的,其实啥也没有,空头支票而已。就像唐朝京官四品,捞个县男稀松平常。外任三品一般就是县侯、县公为多。所以爵位除了诏书上、墓志上,一般史书大多省略不言,实无足称道。他就不是根据你功劳定的,哪怕你是常败将军、泥塑侍郎,到了一定品级自然也就有了,属于标配。
而勋官更甚,比如上柱国是最高转,你看墓志哪怕是个九品官也上柱国。甚至就是世袭府兵小将,就管几个人的货色,也赐上柱国。敦煌遗文、造佛像铭上很多上柱国就是这样,其实就是平头百姓了。类似现在人均某总吧。
最后还有一个特例武散官,骠骑大将军、辅国大将军之类,看着很唬人,其实啥也不是。从唐玄宗之后就被文散官彻底碾压了,即便武将、军职也授文散官,偶尔宦官、藩酋还授武散官,但是人宦官也有追求,有武散官同时也必须有文散官。实际上骠骑大将军、车骑大将军从南北朝后就是个荣誉加衔,到了北周、北齐更是沦落成世家子弟标配,毫无含金量。


IP属地:山东1楼2023-07-21 15:37回复
    爵位如此之烂,怪不得狄仁杰可以不把侯爵当回事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3-07-21 18:55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