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吧 关注:22,502贴子:124,246

「转载」中国各朝代的服饰与妆容——魏晋南北朝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服饰篇:
魏晋南北朝,又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主要分为三国(曹魏、蜀汉、东吴)、西晋、东晋和南北朝时期。
魏晋时,中原服饰基本承袭了秦汉的旧制,不过“蛮夷入主中原”,非汉民族在中原建立了政权,在这个社会大动乱的时期,政权更迭非常的频繁,北方民族与中原汉族之间在服饰上互相取长补短,以图其新。宋儒学之士朱熹曾说:“今之公服,乃夷狄之戎服,自五胡之末流入中国。”这个时期也是最富个性审美意识的朝代,此时玄学的兴起、佛教的输入、道教的勃兴,思想界呈现出儒道佛三家相互对抗又相互融合的情景。佛教推行少思寡欲,清净无为的出世思想与中国道家的本土思想的相同之处,使得当时推崇玄学、清淡的汉族士大夫阶层更易接受。文人雅士纷纷毁弃礼法,崇尚“老庄”思想,讲究“无为”、“遁世”。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3-04-30 22:45回复
    政治动荡、经济衰退,文人欲实现政治理想又怯于宦海沉浮。加上佛教思想与道教思想的碰撞,显示在穿着上往往是蔑视礼教,不拘礼法,率性自然,放浪形骸,甚至袒胸露脐、披发跣足。此时的服饰上承秦汉、下启唐宋,也成为中国服饰史上的第二次改革。
    “褒衣博带”也因此成为了魏晋时期的普遍服装形式。不仅兼有广、狭两种形式,还演变出一些新的服饰风格,如上衣紧身、窄袖,衣袖从肘部开始做得特别宽,几乎可以拖到地面,下裳宽大博广,被东晋学者干宝在《晋记》中称其为“上俭下丰”。衣料以柔软轻薄为主,腰间系长带,有的还披散衣襟。众所周知的竹林七贤,不仅喜欢穿着此装,还以蔑视朝廷、不入仕途为潇洒超脱之举。魏晋的名士们多光身着宽大外衣,或者外衣内着一件类似今天吊带衫的奇特内衣,并不穿中衣,此衣式仅见于这一时代。此时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即著名的魏晋风度。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3-04-30 22:45
    回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女装承袭秦汉遗风,在传统服制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并吸收借鉴了少数民族服饰的特色,创造了奢靡异常的女装风貌。女子服饰长裙曳地,大袖翩翩,饰带层层叠叠,表现出优雅和飘逸的风格。当时在服装和配饰的细节处理更为倾向于“繁华、奢丽、脱俗、飘逸”的风格。另外,如北齐妇女戴用的幂、穿着的皮靴、缘边袍、系扎的革带等,都为汉族人民所吸收,并流传到了后代。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3-04-30 22:46
      回复
        北方的少数民族不像汉族那样将头发束成发髻,他们或将头发编成辫子,或披散头发,或将部分头发剪掉。因此,他们就不需要使用冠、簪等用品,也就没有汉族最为重视的冠冕制度了。他们习惯于在头上戴各种帽子,根据记录北朝史实的《邺中记》、《北史》等文献记载,当时有“金缕合欢帽”、“突骑帽”、“面帽”等多种帽式。
        纶巾,是幅巾的一种,一般以丝带织成,为三国时期士人流行的服饰装扮。幅巾束守,即不戴冠帽,只以一块帛巾束首,始于东汉后期,一直延续到魏晋仍十分流行,对唐宋时期的男子首服也有一定的影响。
        汉朝的巾帻依然流行,但与汉朝不同的是,巾、帻后逐渐加高,中呈平型,体积则缩小至顶,帻上横插簪笄。簪笄质料因戴者身份而为犀玉骨角不等,称为平巾帻或小冠。小冠加用黑漆细沙而制成笼巾,叫笼冠。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冠饰。它的制作方法是在冠上用经纬稀疏且轻薄的黑色丝纱,上面涂漆水,使之高高立起。里面的冠顶隐约可见。因为以黑漆细纱制成,又称“漆纱笼冠”。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3-04-30 22:46
        回复
          明的女子们发明了“帔子”,出门的时候披在肩上用来遮风暖背。形似围巾,交于领前而自然垂下。渐渐地人们又发现帔子随风飞舞时飘飘欲仙,很是动人。索性就把它加长变薄演化成敦煌壁画里飞天肩上那种样子了。它的装饰价值也因此大于了实用价值,而今天的披肩也正是由此演化而来的。简文帝“散诞披红帔,生情约新黄”一诗描写了女子披戴后的形象。它一直到隋唐时期仍被广泛采用。
          女子贴身穿的上衣,即肚兜中的上兜,因不能轻易示人的服用性质而得名。“主”是指系扣的意思,通常为宫女所穿的款式,强调刺绣装饰。是一种“腰间小衣”,是“肚兜”的前身,始于南北朝,是唐宋时期内衣的称谓,结构上以紧束前胸为特征,以防风寒,用于约束和固定胸部。也称兜肚,以正方或菱形衣片最为常见,有素色与刺绣之分,左右两角装有绳带,系于后背,还有有袋和无袋之分。中国古代的内衣不像历代外衣具备严谨的典章服制,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外衣是政治,而内衣则是情感。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衣裳最具特色的有三种,一是大袖衫,二是裤褶与裲裆,三是不拘仪表的宽袍。
          魏晋时期男子穿着以长衫为尚。衫在魏晋之时不仅是玄者所着,而且也是上流社会的服饰特征之一。它是在传统的汉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单夹二式,以练、纱、罗为材料,通常制成对襟,两襟之间用襟带相连。色彩则以素雅者居多,尤以白色。当时的衫与现在的衫是不同的,其形制与袍相仿,只是袖口不同,袖口有祛者为袍,无祛者则为衫。《释名·释衣服》称:“衫,衣无袖端也。”指的就是袍与衫的区别所在。也就是衫不收袖口,不施祛口,袖口宽敞,此时的衫袖口的宽度在我国历史中除宋代外可为最宽。 “凡一袖之大,足断为两,一裙之长,可分为二。”转相流传,成为风俗,并一直影响到南朝服饰。此时的衫上自王公名士,下至黎庶百姓,皆以宽衫大袖、褒衣博带为尚。不过底层劳动者虽也是以宽衣敞袖为尚,只是下地干活时,仍是短衣长裤,下缠裹腿。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3-04-30 22:46
          回复
            此时还流行裤褶,晋朝崔豹《古今注》云:“袴,盖古之裳也。周武王以布为之,名曰褶。”裤褶之名起于汉末,原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传统服装。褶作为北方少数民族服饰,与汉族传统服饰的宽袍大袖是不同的,其典型特点是短身、左衽,衣袖相对较窄。不过在长期的民族大融合中,汉族人接受了褶并做了一些创新,把原本细窄的衣袖改为宽松肥大的袖子,衣襟也改为右衽。褶上衣的下摆有整齐划一的,也有正前方两个衣角错开呈燕尾状的。东晋葛洪的《抱朴子》有记:“丧乱以来,事物屡变,冠履衣服,袖袂财制,日月改易,无复一定。乍长乍短,一广一狭,忽高忽卑,或粗或细,所饰无常,以同为快。”不过“所饰无常”并非无可把握。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3-04-30 22:47
            回复
              裤褶的下装是合裆裤,这种裤装最初是很合身的,细细的,行动起来相当利落,适合骑马奔驰和从事劳动。传到中原以后,尤其是当某些文官大臣也穿着裤褶上朝时,引起了保守派的质疑,认为这样两条细裤管立在朝堂之上不合体统,与古来礼服的上衣下裳样式相去甚远。因此,有人提出了一个折衷的办法,将裤管加肥,这样立于朝堂宛如裙裳,待抬腿走路时,仍是便利的裤子。可是,裤管太肥大,有碍军阵急事。于是,便将裤管轻轻提起然后用三尺长的锦带系在膝下将裤管缚住,这样就又派生了一种新式服装——缚裤。晋南北朝时期,汉族上层社会男女也都穿裤褶,脚踏长靿靴或短靿靴。这种形式反过来又影响了北方的服装样式。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3-04-30 22:47
              回复
                魏晋南北朝时期妇女的裤,一种是带条纹的小口裤,较窄瘦,是西北少数民族服装的式样,曾一度流行于士庶女子或婢仆之中。另一种是比较宽阔的大口裤,北方妇女穿此裤时,都把裤腿上提于膝下,用丝带系缚,这种方式大多为劳动妇女或婢仆等所喜用。魏晋时期,采桑妇女穿袍服、围裳,百姓女子穿上俭下丰服装;南北朝时期的百姓妇女梳丫髻、穿宽袖短衣、长裙,侍女梳环髻、穿对襟衣。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3-04-30 22:47
                回复
                  所谓裲裆,源自北方民族,流行于南朝齐梁之间。起初是由军戎服中的裲裆甲演变而来。《释名·释衣服》称:“裲裆,其一挡胸,其一挡背也。” 这种衣服不用衣袖,只有前后两片衣襟,比半臂小,质以布帛,肩部用皮制的褡襻连缀,腰部用皮带系扎。裲裆可保身躯温度,而不使衣袖增加厚度,以使手臂行动方便。裲裆有单、夹、皮、棉等的区别,裲裆起初虽为男子服饰,沿用到唐宋以后,男女皆服。既可着于衣内,也可着于衣外,《玉台新咏·吴歌》:“新衫绣裲裆,连置罗裙里。”描写的是妇女在里面穿裲裆;《晋书·舆服志》:“元康末,妇人衣裲裆,加于交领之上。”描写的是把裲裆穿在交领衣衫之外。是裲裆穿法在今天服饰中的延续和残留,只不过今天穿的不是裲裆,而是坎肩。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3-04-30 22:47
                  回复
                    魏晋妇女襦裙多承汉制,有衫、袄、襦、裙之分。明显特征为上俭下丰, 上衣较短,衣身变得细瘦,紧贴身体;交领上襦,分为斜襟和对襟两种领形,开始袒露小部分颈部和胸部;衣袖变得又细又窄,但在小臂部突然变宽;在袖口、衣襟、下摆等处装饰不同色彩的缘边;头部多会加假发。下著条纹间色裙,较为宽广,腰用帛带系扎,衣裙之间还有一条围裳,以便束腰。
                    穿裤和短上襦,合称襦裤,但贵族必须在襦裤外加穿袍裳,只有骑马者、廝徒等从事劳动的人为了行动方便,才直接把裤露在外面。贵族是不能穿短衣和裤外出的。到了晋代这种习惯才有所改变。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3-04-30 22:48
                    回复
                      此时还有一种外层上襦是半袖的款式。《释名 释衣服》中记载:“半袖,其衣袂翩翩,襦而施袖也。“在随葬的衣服疏中也有“故紫绫半裕一领”的记载,这个半裕,据专家分析就是指的半袖。此外,时尚的古人还会在半袖的袖口处用精致的缘饰作为点缀,为整套衣服增添几分甜美的气息。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3-04-30 22:49
                      回复
                        腰襕就是从上衣中腰部的位置向下拼接两个衣服的布片,可以起到一定的装饰作用。这是上襦衣摆的位置拼接出来的一块布,侧边不开叉,可同色也可异色。有两种穿法,一种是厌腰穿法,另一种是外出穿法,第二种穿法,异色腰襕会显得更加亮眼。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3-04-30 22:49
                        回复
                          衫裙是魏晋女子的常服,上衣的衫紧身合体,袖子宽肥;女裙的款式丰富多样,有条纹间色裙、绛纱复裙、丹碧纱纹双裙、丹纱杯纹罗裙等,做工都非常精细。这一时期女裙的长度和式样都在不停地变化:有的裙子下摆加长,拖曳在地;有的裙子裙腰升高,裙幅增加,还增加许多褶裥,整个裙子造型呈上细下宽的喇叭形,这种上俭下丰的样式增加了视觉高度,给人瘦瘦长长的美感。再加上众多精美的首饰相配,华丽之风跃然而出。同时也能够展现出魏晋女子潇洒俊美的风度。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3-04-30 22:49
                          回复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3-04-30 22:50
                            回复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3-04-30 22:5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