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代吧 关注:208贴子:6,075

什么是书影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3-03-18 05:08回复
    “书影集是一种体例最为完善的版本目录。”(姚伯岳著《中国图书版本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版本目录是以记录图书的版本情况为主要内容的书目。(刘瑞升著《徐霞客游记书影》)


    IP属地:江苏3楼2023-03-19 10:48
    收起回复
      毛泽东自传:珍惜书影图录(2009年) 、《金瓶梅》版本知见录:图文版 (2016年 版本知见录 图文版,未见书籍内页对其归类,暂归其类)、徐霞客游记书影(2017年)、金瓶梅版本图鉴(2018年 图鉴,未见书籍内页对其归类,暂归其类)、红楼梦版本书影录(2021年)
      以上是针对一部书籍的书影


      IP属地:江苏4楼2023-03-19 10:58
      收起回复
        鲁迅书影录(2004年)
        以上是针对某位作者的书影


        IP属地:江苏5楼2023-03-19 11:04
        收起回复
          留真谱(1901年)、铁琴铜剑楼宋金元本书影(1922年)、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善本书录(1998年 未创建)、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珍品图录(1999年)、上海图书馆藏宋本图录(修订本)(2022年)
          以上是记录某个地区、区域(藏书楼、图书馆藏书)所见书籍的书影集


          IP属地:江苏6楼2023-03-19 11:10
          收起回复
            宋元书影(1910年 以朝代界分为专题)、明代版刻图释(1998年)、书衣百影(1999年)、民国书影过眼录(2004年)
            以上是某时间段内书籍的书影


            IP属地:江苏7楼2023-03-19 11:16
            收起回复
              中国现代文学诗歌版本闻见录(2008年 以时代、体裁界分为专题)、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录(2008年)、稗谈书影录(2011年)
              以上是介绍某类特定专题书籍的书影


              IP属地:江苏8楼2023-03-19 11:22
              收起回复
                书影、版本图录、版本书影等等(书影集、版本研究型图录)
                顧廷能先生在《明代版刻图录初编叙》中提到“自杨守敬创为《留真谱》,一书数刻,各抚其形,以便稽览,此言版本而注重於实难验也。若僅闻传本之众多而不获目睹其真面目,则诚有释氏所谓实山空返之憾也。故害影事业尤为从事目录学者当务之急。自《留真藉》问世以来,古籍版本图录诞生已有百餘年的历史了,在这期间产生了为数众多、种类不一的古籍版本图录。学术界目前只对其中个别的几部版本图录做了简单的研究,同时也有学者划分了古籍版本图录的种类和发展阶段,但往往是参照了封其他种类目录的分类法,并没有反映出古籍版本图录的发展规律,主要原因在于对此类著作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未能形成点面结合的研究系统本文充分利用华束师范大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国家图书馆馆藏的古籍版本图录及相关资料,搜集到出版自1901年至2014年的古籍版本图录85种。在吸收借鑒学术界多年来的版本目录学研究成果的同时,又结合文献原典的实际情况,努力做到考据出於对事实的梳理,义理源自封考据的概括,写成本文。通过对古籍版本图录百年以来发展史的概括,揭示出我国传统的版本目录学在这一领域的发展规律。(古籍版本圖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IP属地:江苏9楼2023-03-19 11:30
                回复
                  所谓“书影”,是通过选印一部书中的一页两页少数页面,以体现其版式、字体等外在形态。把这些单种的“书影”按照某一主题编录在一起,就是“书影”类著述了。这类“书影”类著述,现在通常又称作“图录”。在中国,这类著述,是由杨守敬在辛丑条约签订那一年(1901年)刊行的《留真谱》首开其例的。按照现代的学术观点,这当然主要是版本学范畴之内的事情,用顾廷龙先生的说法来表述,其旨意乃“言版本而注重于实验也”(潘承弼、顾廷龙合编著《明代版本图录初编》卷首顾廷龙序)。用我不太准确的大白话来讲,顾廷龙先生的意思,是说看不到东西就说不清事儿,直接看不到古书就只好间接看“书影”。(谈谈怎样看书影,南方都市报)


                  IP属地:江苏10楼2023-03-19 11:51
                  回复
                    1、杨守敬的《留真谱》主要选录宋元古刻本和旧写古钞的早期典籍
                    2、缪荃孙编印的史上第二部“书影”,就干脆直接以《宋元书影》为书名,更清楚地体现出早期“书影”类著述的一大特点——著录的对象,基本上都是世上稀见的古刻旧本,尤以宋刻元刻为主。
                    就文字说明形式而言,在杨守敬初创《留真谱》的时候,可以说是根本没有任何说明的,只是“书影”的图片而已(连图片也不是完全的一页,还省略掉很多字没有按照原样刻)。后来像瞿启甲编著《铁琴铜剑楼书影》、刘承干编著《嘉业堂善本书影》、故宫博物院图书馆编著《故宫善本书影》、王文进编著的《文禄堂书影》等,著录作者、书名、卷次、版刻时代和版本特征等项要素渐详,但仍然随意性较强,这些书或繁或简,而且还缺乏一些重要的版本要素(如版框长宽尺度),仍然不够规范。比较规范的著录形式,应是肇始于潘承弼、顾廷龙两人合著的《明代版本图录初编》,而至赵万里《中国版刻图录》方臻于完善。


                    IP属地:江苏11楼2023-03-19 12:08
                    回复


                      IP属地:江苏12楼2023-03-20 23:00
                      收起回复
                        2.1 20世纪前半期的中国古籍版本学
                        这一时期出现了善本书影,如杨守敬《留真谱》,瞿启甲《铁琴铜剑楼宋金元本书影》,张允亮《故宫善本书影初编》,柳诒征《钵山书影》,刘承斡《嘉业堂善本书影》,故宫博物院文献馆《重整内阁大库残本书影》,王文进编《文禄堂书影》,陶湘编《涉园所见宋版书影》,顾廷龙和潘景郑合编《明代版本图录初编》等。其中《明代版本图录初编》开始把目光由宋元本转向明代版本,一改乾嘉以来的“佞宋”风气,这对于扩大版本学的研究领域产生了积极影响
                        2.2.3 第三阶段(1978~2005年)
                        (2)版本目录、索引、专题汇编、书影
                        版本书影有上海图书馆编《善本书影》(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黄裳《清代版刻一隅》(齐鲁书社1992年版)、吴希贤《所见中国古代小说戏曲版本图录》(中国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1995年版)、黄永年等《清代版本图录》(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广陵古籍刻印社1998年出版《重整内阁大库残本书影》、林申清《宋元书刻牌记图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版)等。北京图书馆编《盋山书影》、《嘉业堂善本书影》、《涉园所见宋版书影》、《铁琴铜剑楼书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张泽贤《民国书影过眼录》(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年版)、《民国书影过眼录续集》(上海远东出版社2006年版)。这一时期的书影已经完全不受宋元善本的限制,明、清刻本甚至民国时期的图书都已有了书影。
                        (中国古籍版本学近百年来研究进展)


                        IP属地:江苏13楼2023-03-20 23:12
                        回复
                          书影图录
                          我国最早的书影图录应该是《留真谱》,为杨守敬所编辑,距今已有百年了。杨是清延派驻日本的外交官,驻日期间,致力于搜集国内已散佚的古籍。其时,日本正值维新之际,讲求新学,唾弃旧学。杨守敬寻得不少善本。他在日本藏书家森立之那儿,见到其所摹古书数册,精美绝伦。于是进行仿制,选择所访宋元秘本请高匠刻成《留真谱》3册。回国后,在1901年,续成8册,计收书357种。
                          出版书影的初衷是为版本目录学研究之用。古籍的形态,如行款、字体、边栏、墨色,以及藏印、题跋等,如用文字记述,说得再详细也是纸上谈兵,总不如亲眼看一看。
                          作为大多数不是治版本目录学的朋友来说,翻翻书影,作为一种欣赏,是饶有趣味的。翻开《中国版刻图录》,我们得以见到唐五代的写经体,宋本中结构丰茂的颜(真卿)体、遒劲精严的柳(公权)体,元本中流丽娟秀的赵(孟頫)体。还可以目睹明代《金瓶梅》《水浒传》《牡丹亭》绣像图录。此外,从书影中可亲眼看到历代藏家的藏书印,如宋本《唐女郎鱼玄机诗》,为临安府陈宅书籍铺刻本,所录首尾两幅图版中竟有四十多枚藏书印,包括大藏书家黄丕烈,一直到北京图书馆的藏印。品味这些跨越百千历史的印记,真让人感慨万千。《清代版刻一隅》图录大都有黄裳先生的藏书印,序言中说:“书中所用底本,十年动乱中曾遭抄没,匆促为遍加铃记,有如林教头脸上的金印,拂拭不去,大约也可以看用一种典籍聚散的时代印记。”
                          (宋庆森.书影图录琐谈)


                          IP属地:江苏14楼2023-03-20 23:29
                          回复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23-04-06 13:08
                            收起回复
                              书影介绍参考资料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16楼2023-04-06 13:10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