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吧 关注:39,070贴子:507,552
  • 5回复贴,共1

中国古道,为何被称作铭刻在大地上的史书?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道路,日常生活中最普通也最复杂的存在。
它可以是乡村里曲折蜿蜒的小道,也可以是霓虹灯下车水马龙的马路;它可以横平竖直,成为规划城市的经纬线,也可以复杂难辨,化身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崇山峻岭之间,这些纵横其间的函谷隘道,成为当时人们沟通交流的唯一凭借。
自古开始,道路就被赋予了不寻常的意义。尤其是那些官方营造的官道们,更是因为肩负着传送政令与四方沟通的任务,与道路上散落的驿站们一起,勾勒着历史的血脉。
也正是因此,这些道路本身,就是一部部厚重的史书。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3-02-09 17:48回复
    自国都出发
    中国,是一个多山多水的国家。
    复杂的山与水勾画出多样的地貌,无论是平原、盆地,还是高山围绕的山区,文明在不同的地方萌芽,衍生出多样的色彩与文化。
    但是,“任何一种文明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人类的天性中,早就被埋下了交流与协作的种子。彼此交换的生产资源、更高的生产效率、更新鲜的生产手段……对外,这是机遇,亦是挑战。
    山与水是文明孕育的摇篮,却也是难以逾越的遮天屏障。
    为了与外界取得交流,人们背起行囊,从荒野中寻找与外界沟通的道路。
    我们可能永远也无法得知,第一个在文明与文明之中架构起交流桥梁的人是谁。但是,当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沿着前人走过的路线出发,丛生的草木也因此恐惧,收起自己的阻隔。而这些因人们一代代的行走而约定俗成的线路,就是最初的道路了。
    后来,当文明逐渐发展,彼此的交流日益增多,人们行走间踏出的道路早已不能满足部落之间物资交换与生活交流的需要。
    为此,人们开始对道路进行规划,试图从无数条连线中,寻找出最直接、最规整的那一条。
    从公元前2600年前开始,就已经有了道路规划的记载。
    《周礼·月令》篇中,有“季春之月,合司空官周视原野,开辟道路,毋有障寨”的记载。这说明至少在周代,国家已经有了专门负责道路规划的官员。
    他们不仅要负责道路的日常维护,定期“视原野”,巡视野外道路,清除路上的障碍,还要“列树以表道,立鄙食以守路”,做最基础的道路绿化工作。
    除此之外,文明的进一步发展也使得人们对道路的要求越来越高。
    周朝的时候,道路已经修建的笔直且平整,并且依照宽度的不同,被分出了不同的等级。而这个宽度等级,被称作“轨”,古代一般八尺为一轨,指的是一架车两轮之间的距离。
    除此之外,根据方向位置的不同,分为为经、纬、环、野四种。
    经纬分别指城市之中南北、东西向的道路,环则指城外环绕的道路,“野”一般自城门外延伸,可以顺着它直达城外二百里以内的地区。
    正如周礼中所记载的:“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干线之外,由支线相连。依据其重要性及宽度不同,分为路、道、涂、畛、径五级,宽度依次递减,仅有前三级的道路以“轨”度量,可以通行车辆。余下两级只有几尺的宽度,一般共牛马行走。
    不过,这些道路的等级,大多只在平原中适用。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23-02-09 17:52
    回复
      交织的文明之网
      当我们将视角放眼到整片中华大地,多样的地形地貌、复杂多变的实际需求以及对外交流的需要,都使得道路的呈现形式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其中最具特色的一种道路模式,莫过于从崇山峻岭的险峻中跃然而出的——“栈道”。
      或许,当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战争与掠夺总会迫不及待地成为时代的主流。将士们为夺胜机,要么需要一条畅通无阻的道路,要么需要从旁人不愿去走的地方开辟出一条路来。
      栈道就是这样的一条道路。
      所谓栈道,又称阁道、复道,一般来讲指的是悬崖峭壁上以木架梁构建而出的道路。
      中国有记载的第一条栈道,源自战国时期的秦国。为了与蜀地取得沟通,便派人在悬崖之上凿出孔洞,以木梁为架,硬生生在“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的绝路中开出一条“天梯石栈相钩连”的道路。
      这条秦岭山脉间的古蜀道,连通秦蜀两地,自古是战时南北方争夺的焦点。
      春秋时期,秦国势力翻越秦岭,占据四川盆地,经济实力大增。沿着这条道路,三国诸葛亮“六出祁山”,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演绎了无数金戈铁马的历史大剧。
      不过,秦实现大一统后,秦始皇便着力推行另一种道路——“驰道”。在“书同文车同轨”的统一思想推行之时,他也下达命令,从国都咸阳开始,向着全国范围修建“驰道”。
      其中,名将蒙恬修建的,从咸阳直达包头的“直道”最为出名。作为中国第一条“高速公路”,秦直道与长城并举,如果说长城是防御之弓,秦直道就是搭在弓弦上的箭,从都城咸阳遥指阴山脚下,真正的做到了“使胡人不敢南下”。
      除此之外,凭借天险雄关,一度可以影响历史走向的道路还有很多。比如:太行八陉。
      塞北的游牧民族:匈奴、鲜卑、突厥、蒙古,进入华北平原,需要先穿过太行山;想要统一中国的帝王,也需要先占据太行而争天下。游牧与农耕文明间来回拉锯,王朝此起彼伏,古道是要塞也是雄关。
      战争之余,道路的扩张也为边疆的交流开阔了渠道。
      秦汉以来,随着与外界的交流愈发频繁。有许多条道路自大陆内地出发,直达边疆。
      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丝绸之路。上下两千年,东西五万里,从以希腊与罗马文明为核心的地中海地区到东方的中国,形成了若干条东西相连,南北交错的网状道路,串联起中亚大陆上如明珠般散落的古老诸国。
      一直到如今,丝绸之路的传说依旧在世界范围内回荡。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23-02-09 17:55
      回复
        食宿与停泊
        这些或平坦、或艰险的道路,如同隐秘的根须,一步步将华北平原与黄土高原、中原与西南、华夏与世界连接起来。
        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变得尖锐起来——如此广的距离,要如何将朝廷的命令传达到各个角落?
        古人的回答是:驿站。
        驿站,汉代以前称作传或传舍,汉、唐、宋称为驿,是古代供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往来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
        早在周朝,就有了关于类似驿站的机构雏形。
        “凡国野之道,十里有庐,庐有饮食;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路室有委;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馆,候馆有积。”
        但是一直到秦汉时期,朝廷对国家的掌控力进一步加强,才有了我们熟悉的“接力”式信息传达模式。
        这个时候的驿站按大小分成“邮”“亭”“驿”“传” 四种。大致每五里设一“邮”,十里设一“亭”,三十里设一“驿”或“传”, 视地势险要和居民多少而定,主要负责往来信使的住宿与供给。
        到唐朝时,驿站更是空前繁荣,在道路两旁,驿站的数量已是“十里走一马,五里一扬鞭”“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
        这个时候,驿站与道路结合,使得中国成为一个牢不可分的整体,也使得道路成为国家运行必不可少的血脉,贯穿着这个国家的角角落落。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23-02-09 17:57
        回复
          大地史书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也成了路。”
          在交通远不发达的年代,人们循谷而行,践草为径,挖山通隧,依崖筑栈,修通了一条条险峻奇绝的古道。
          这些曾经无比艰难的道路,如同隐秘的根须,一步步将华北平原与黄土高原、中原与西南、华夏与世界连接起来。
          山与水的阻隔造就了我们独特的区域文化,而道路们则将不同的区域文化相连。
          自此,文化在这里碰撞、汇合交流。而道路本身,也成为了传奇。
          阅读古道,就是阅读历史。行走古道,就是行走古中国。
          2023,古道中国第三季再次启航!和筱溪听泉老师一起,在古道,重新认识中国!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23-02-09 17:58
          回复
            你好老师 请教关于太初历一元三统 甲子 甲辰 甲申 4617年时间为啥对不上


            IP属地:广西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23-03-15 01:0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