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吧 关注:39,071贴子:507,624

回复:【中国传统节日】春节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谢谢~~我转了~~~


IP属地:广东39楼2006-01-26 11:44
回复
    • 125.213.0.*
    春联欣赏
    www.snitz.cn


    40楼2006-01-26 13:57
    回复
      • 125.213.0.*
      春联欣赏
      www.snitz.cn


      41楼2006-01-26 13:58
      回复
        顶挖


        43楼2006-01-26 21:47
        回复
          年画:山东六府半边天,不如四川半个川,都说天津人马厚,比不上武强一南关


          44楼2006-01-26 23:25
          回复
            • 60.0.89.*
            现在还有儿时过年的那种氛围吗


            45楼2006-01-27 06:43
            回复
              何谓除夕

              除夕是农历年腊月的最末一日,春节的前夜。旧时,又称“除日”、“除夜”、“岁除”、“岁暮”、“岁尽”、“暮岁”,民间多俗呼“年三十”或“大年三十”。在我国民间普遍重视次日,被成为“年关”。旧日,工商业者视端午、中秋、除夕为一年中之三大节关,每个节关都要结算帐目,而以除夕为最重要,要理清一年的来往帐,核实盈亏,规划来年。中国传统风俗,除夕与春节,时相接,俗相类,实为一个传统佳节。

              “除夕”,义谓旧岁至此而除夕,新岁自明晨开始,有除旧布新之吉兆。王安石《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如屠苏。千门万户瞳痛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梦梁录》卷云:“十二月尽,俗云‘月穷岁尽之日’,谓之‘除夜’。士 家不论大小户,俱洒扫门 ,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遇夜则备迎神香话供物,以祈新岁之安。”《万历嘉兴府志》:“腊月,乡人以朱墨图面,跳舞于市,行古 礼。除夕,易门神、桃符、春贴,井 皆封,爆竹、 紫,设酒果聚欢,锣鼓彻夜,谓之守岁。”除夕守岁,始自南北朝。

              (梁)徐君倩《共内人夜坐守岁》诗:“欢多情未极,赏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帘开风日帐,烛尽炭成灰。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催。”除夕之夜,尚有“辞岁”,置、送“压岁钱”之习俗。《燕京岁时记》:“凡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之压岁钱。”


              49楼2006-01-27 15:51
              回复
                春节溯源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它标志农历旧的一年结束。新的一年已经开始。人们将告别寒冷单调的冬季,迎接生机盎然的春天。 

                春节原名"元旦",隋代杜台卿在《五烛宝典》中说:"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宋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解释:"正月朔日,谓之元旦"。《说文解字》中对"旦"字的解释为"从日见一上,一,地也。"表示太阳刚刚从地平线上升起,就是早晨的意思。因为它分别表示一年的第一个早晨,正月的第一个早晨,所以称"元旦"和"正旦"。除上述称谓外,春节还称"开年"、"开岁"、"芳岁"、"华岁"等,在诸多称谓中以称"元旦"最普遍,时间最长久。 

                因各朝代历法不同,元旦所在的季节也不同。中国古代的历法是阴阳合历,需同时考虑到太阳和月亮的位置,故确定元旦时,需首先确定它在某个季节,然后再选定与这个季节相近的朔月作为元旦。由于一岁与12个阴历并行不相等,相差约11天,故每隔3年需设置一个闰月来调整季节。中国上古的天文学家曾想出一个简便的方法来判断月序与季节的关系,这就是以傍晚时斗柄的指向定月序,称之为十二月建。从北方起向东转,将地面划分为12个方位,傍晚时斗柄所指的方位,就是该月的月建,其子月、丑月、寅月分别相当于十一、十二、正月。 

                中国是个古老的多民族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的不同的民族都曾经根据自己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确定过自己的元旦,即改为"正朔",改正月初一的时间。颛顼帝和夏代都以孟春正月为元,即使用建寅的夏历,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商代使用殷历,殷历建丑,以农历十二月初一为元旦;周代使用周历,周历建成子,以农历十一月初一为元旦;秦代使用秦历,秦历建亥,以农历初一为元旦;西汉前期仍然使用秦历,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104年)改用司马迁、洛下闳创制的太初历,又重新使用建寅的夏历,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以后除王莽和魏明帝一度改用建丑的殷历,唐武后和肃宗时改用建子的周历外,各朝代均使用夏历至清朝末年。 

                "春节"这一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还有不同的特指。汉朝时,人们把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立春称"春节"。南北朝时,人们把整个春季叫"春节"。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但一般人称公历元月一日为"阳历年",仍把农历正月一日初一称"元旦"。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即阳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为新年;因为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51楼2006-01-27 15:53
                回复
                  年兽的传说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 

                  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 

                  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 

                  "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 

                  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腊烛还发着余光…… 

                  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52楼2006-01-27 15:56
                  回复
                    除夕谢年歌 
                     


                    除夕繁忙,勿忘上苍。
                    三头六眼,敬请先尝。
                    保我合家,人财两旺。
                    子弟求学,读书快上。
                    一家人口,麻痘稀朗。
                    农作收入,五谷满仓。
                    家里饲养,六畜兴旺。
                    祈祷明年,蒸蒸日


                    53楼2006-01-27 15:57
                    回复
                      顶个


                      IP属地:河北55楼2006-01-27 18:08
                      回复
                        • 220.176.125.*
                        如如:
                         我觉得你这贴子发的非常好,充分表现出了东北人的家乡气氛.有着浓厚的当地风士人情!


                        57楼2006-01-27 21:45
                        回复
                          • 60.11.197.*
                          春节好热闹啊,只是我住在都市里,很少见这样热闹的场面了,还有我想问一下,那里有香樟树


                          58楼2006-01-28 12:05
                          回复
                            • 60.5.46.*
                            晚上就是除夕了 但是现在一点感觉都没有~
                             越大越不愿意过年了~


                            59楼2006-01-28 13:22
                            回复
                              春节食俗 
                               

                              农历正月初一,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家家户户都要进行贺年活动,饮食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年货,举凡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江南风俗,年节前要预先做好新年米饭,盛放在竹箩中,上面放红橘、乌菱、荸荠等果品及元宝糕,插上松柏枝,叫做“年饭”。   

                              北方人家过年的年饭,是用金银米(黄白米)做的,饭上用枣、栗、龙眼、香枝点缀,插上松柏枝。 北方人过年吃饺子。饺子中有的饱里放糖,用意是吃了新年日子甜美;有的饱里放花生(称长生果),用意是吃了人可长寿;有一只饺子饱中放一枚制钱,用意是谁吃到了就“财运亨通”。饺子形似元宝,新年里面条和饺子同煮,叫做“金丝穿元宝”。     

                              新年饮食都要取吉利的用语。 江南人家新年泡茶敬客,茶盘里或碗盖上放两只橄榄,称为“无宝茶”。新年吃饭,必有炒青菜,说吃了“亲亲热热”;必吃豆芽菜,因黄豆芽形似“如意”;每餐必食鱼头,但不能吃光,叫做“吃剩有鱼(余)”。     

                              新年必吃年糕,南北同风。吃年糕以祝愿生活“年年高”。苏州的桂花糖年糕,宁波的水磨年糕,北京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均为新年糕点的佳品。


                              61楼2006-01-28 13:3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