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宇宙吧 关注:406,239贴子:1,304,896

回复:不要删阿,记录一些东西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看不懂,但是覺得有道理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39楼2021-12-01 08:23
回复
    楼主,你会一些ESP超能力吗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40楼2021-12-01 14:52
    收起回复
      精确函减递归,物质组成是一层又一层组成的,像文字一样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假如意识本身也遵循这个规律,并将意识与物质统一,那么意识在定位上是否也一样是由各种概念组成而生出下一个概念。那精确定位于一个物质属性则需要有之前组成的前结构与后往后衍生结构而得出中间结构。以一个整体为代表来确定其中每一个零件的作用。
      以上是否也可延续于搜索概念,需要用意识投射或检索一个事物,那么必须起到整体论中的实用。需要之前的概念的组合来衍生于你需要搜索的事物概念,以此起到精确的作用。可以看成一个整体结构,利用整体的相互作用从而联系出下一个事物的信息。在整体论中一个事物单独分开反而对那个单一事物作用显得模糊,意识于精确则要对应于一个整体。当然经管一个整体也无法保证完美的精确,这里运用到函数的递归,如将所有整体得出的可能信息全列出,再将所有信息在根据以上整体论方法再与现实再次组成联系,以此形成二次捡索,以此类推,是否我们最终能用类似整体递归再递归的方式找到更靠谱精确的信息。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1楼2021-12-31 05:35
      回复
        以组合层次特点引起前因与后因引起相互作用,不管是物质或者精神多少,都会引起相应,而相应要反过来在与之前因物质或者精神在产生相互作用,这需要非常复杂的系统,而这个系统内到最后会反馈回来所受因物质与精神,引起下一次变动。是一个系统层次之间的反馈。最后这种联系的相互作用会产生不同的效应,也就是相状态物质状态的变化。这种变化是与组成构成的细微物精神不同的,是形成全新不同的相状态反应。如可以类举沙子经过不同排列组合,相互作用最终变成玻璃,与之前的组成的沙子物质相态差异巨大。
        如人身上的碳基组成物质本质也不是软绵绵的,也不是硬得钻石一样,这些本质都是因组合层次不同,相互作用不同而产生巨大相变。参考涌现论。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2楼2022-01-07 06:15
        回复
          以上递归精神,只是一种可能,因系统上的组合层次引起相变,而这种相变精神也参与了其中,是一个系统与另一个子系统相互作用产生的影响。一段话本质上是不同词的组成,但组成句子后她整个意思完全产生了变化。即对精神上的理解与前精神的理解已经完全不同,意识是一种有意模仿于物质的这种组合层次与相变后再统一。是一种对称与超对称的转换。由统一的子识觉链路联系一大堆不同的子识觉链路,最终他们形成反馈体系,而这种反馈体系根据前因后果进行叠加,在认知上转变成不同的意识,意思。一样是整体论的描述。
          以此我有一个猜想,根据以上的系统组合论前进,即一个已经组成完备的巨型系统是否可以与另一个组成完备的巨型系统在相互作用,以产生不同的相应。这种联系是类比为人类思维对于现实事物在交流以及思想碰撞上所进行的一种拟态,根据拟态结果最终会形成全新的思维组成以及意识组成。成长类比同理。将类似理论方法放到现实中,让意识与现实中的各项巨型物在进行一次相互作用,以现实物反应于意识中的物,引起相应,通过多种物组合叠加来让意识认同融呐而产生新一轮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是否是以组合物为基础引导意识产生后觉而形成类比的超意识。
          根据以上组合系统论的方法,如果意识将组合效益进行统一,由意识产生后觉,那么每一个现实中的物,事的组合结果最终因为相应,而由意识拟态出一个结果。这个结果的后觉是不是就是超意识,预测未来以及应物意识间联系。再结合以上递归,以反馈回来再与周围事物进行再一次相应,以此再验证前应物产生的后觉超意识到底吻合不吻合。一个实证后再进行捕证,看看能不能联系上,以此来类推超意识的准确性。同理这个方法还可以运用于新的意识联系以此再分割成不同的子意识再联系而叠加产生不同的相应。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3楼2022-01-07 06:40
          回复
            整体论的单相递归论述,事物存在一般都具有多种联系方式,而意识的认识方法或多或少都与此类联系性有关,也正因为有关,我们可以找到多种联系性来递归。一般建立起一个意识联系,首先得认识一种对称性,是一种事物与天俱来存在的一种东西。当然这个对称不是一种正儿八经的对称,他是一种抽象概念,一种哲学运用。如对称是指事物具有的两面,这两面可以具体在分割为个个不同对称。如相似性对称,正反相似性对称,以及衍生性对称。多个不同对称描述以此来形成意识的确认与递归。但意识本身是模糊性的,应此这个对称描述本身其实是失衡的。因此建立各种递归的方式来减少失衡的运用。如一个物必然存在相同性,类认识这个相同性以此联系到类相同性的物,单体蓝中,可以联系到一样类单体蓝颜色事物。这个相同性有形态,有颜色,有系统事物性等。如一段话与另一段描述的话相同,即是事物类相同性。而正反相似性是一个事物存在相反的差异性,以这个大范围的差异来形成另一种递归联系。前面是相同性联系,这是差异性联系。如一个事物新生,幼稚,那记录他的反面即是老成,成熟。当然这里面正反差异性的范围联系也与以上相同性一样非常大,都需要细化以及定义先决条件,在选择合适的联系性。而衍生性联系性是一种细化后由时间性与空间性事件性结合起来的一种相同性。是指事物会生长,变化,是一种衍生的变化,具体可以参考自然的多种模样。这个条件超越以上两种,他是需要自己去观察来创建规则与联系的,是生命逻辑建立的基本。因为现实中是远远不止有相同性与差异性的。
            以上在分割与组合成子系统与巨系统。现实中事物都是被揉成一团的,只有当他被拆开时我们才知道里面具体规则联系。而这里再结合以上的对称哲学方法,将拆开的事物以此在进行相同与差异性联系,这个要包含所有不同的子方法,如事件性联系,形态联系,规则联系等等。这些以上都得靠意识在精神读取中进行归类演化。这必须依靠一点冥想基础。如将巨物分割成不同子事物,在利用精神对各个不同子事物进行衍生与联系。以此查找事物的规则。以锻炼意识中对于事物的全面透析,将透析完成的各个知觉,画面全部记录下来,查找多样化与多元化在进行类相同递归统一。这是子分割方面运用,如整体性运用则不分割,采用巨系统与另一个巨系统的相同联系,以此来了解事件规则的相视性。以上可以进行对事物以透析规则来运行类运用,是一种实用的技能。除了以上类相同性方法,还必须将系统与系统之间的组合在进行一次组合,以查看是否与以上以相同性递归方法一样的结果。这过程中也可以子组合与巨形系统组合来查看产生怎样结果,是一种新规则的探索,也就是上面所说的衍生性。以此可以发展出超越以上两种不同的智慧与技能,也许事物的创造性就是在此产生中诞生。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6楼2022-01-23 05:45
            回复
              把所有子系统加子系统加子系统……以此进行全面的联系性透析。所有结果都要记录,在以类似方法中递归分类,形态规则,情感规则,事件规则,以此统一各个不同的结果。这些结果都可以在各种组合中了解,如现实中发生一细微变化,而这一小小的结果就可以在意识衍生中找到类似相同的结果,以此就可以先知先觉了,了解到规则以及事物变化。巨系统的联系性衍生一般抽象,因此带有模糊性,而分割是为了方便了解细规则,但无法做到整体结果。所以因两者结合,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7楼2022-01-23 05:57
              回复
                递归后产生的多元在整合倾述,因用意识的递归法,剩下的多元性事物需在进行整合,以了解预测多种变量的可能。即一个事物由前因设定的规则后在组合联系,而递归是用于精确,但递归剩下的其他复数可能仍然可以利用起来,再以用对称的衍生性进行多元的在整合,与递归。以此来预测一个事物除递归后的精确外,其他变量的可能。可以加入虚事,求其可能存在的多元结果,是一种多元预测法。其事物多元结果是存在的,而精确是现实后的场物,但因为运用到实际情况时,仍然要保留虚事的其他可能,即统合其他。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8楼2022-01-31 18:04
                回复
                  告知,以上方法或存在副作用,以用超对称意识递归联系属于衍生性画面逻辑法,长期运用反而会丢失于以依靠自然语言建立的递归逻辑法,两者在逻辑认识方法上不相同,在自然条件以及现实具象上仍很少有人能做到共存。参考量子力学的退相干,以次引发的能力,现象会超出个人经验范围,或者说,我写下来就需了解其背后产生的副作用,需抱有面对更大世界带来的危险的打算。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9楼2022-02-05 07:34
                  回复
                    以上对于意识递归后的哲学考量。
                    这里分为两个概念,先验与后验。未观测到结果前,其记量的信息是为前结果与意识以往经验的考量而推出的先验结果,而随信息的后序,即对于可观测事物的后信息出现时,增加了前经验以外的变量,其对于先验结果会产生否定以及修正特征。简单说就是以前粗糙的关注于一个东西,得到的是前经验结果,但随着需要与现实产生同质,需要在现实中增加信息,即超出自我经验以外的事情,而此时的结果更加细节,细质,产生的结果要会与前结果不同。意识具有先验特征,而往后即使得出结论也是借后验来修正先验。以此产生新的先验再预测更加现实的结果。所以在细节与观测上不断推进,那么你观察到的内容,信息等都会产生质的改变。而这时考量的结果将会越来越大,但你对这个世界的了解将越来越细节。当然这是在现实属线性因果关系的逻辑与观测推导。不过观察与实验到结果往往是不同的,现实中存在的条件会让观测者本能的进行修正,可到结果时而产生变量过大,其信息体与你前观察后观测产生巨大矛盾。这时线世界因果逻辑已经开始说不通。而非线性的层展性逻辑观反而说得通。当然这里要涉及到另一种哲学概念,与以往的一元论不同。而是层次轮,举个例子,电脑游戏里的世界与外世界电脑盒子cpu属衍生规则其实两指你找不到共通点。在界的范围内,即使利用解构理论也解构不到外围。所以此时世界的信息衍生远远要超出你之前的认知。这里要回到上面那个问题,即先验与后验一直都在呈倍数增加。你永无止境的观测其矛盾的结果远超出你修正的结果,而这个结果仍然还会随着你不断观测而更加展现。这里还有一个哲学问题,在现实中我们看到的世界其实存在一个范围的界,即在界的范围内你可以做到信息的合理化,而在其包括的界与界外用你之前的合理化逻辑,根本解释不了后界的事情。所以在世界观测与结果考量上一定要区分界的关系。这里仍然还有许多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在系统上世界并非人所知所感就能决定,人的观测过程是其在为自己塑造新的先验,而先验后验的不断积累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所以在这里还有另一个哲学,在人其未观测时是否有一个绝对的先验来引导衍生往后的所有。当然这里仍然存在矛盾问题,即产生观测后的结果如与最先先验产生冲突,那么即世界乃至人将没有一个最初的开始。否定创造论。我们只是在永无止境的世界中漂洋,遇到短暂的岸或许只是暂时性歇一会而已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0楼2022-02-14 06:03
                    回复
                      界的区分与控制关系
                      这里需引用整体论与层次论,对于世界是一个复杂多个世界组合而成的一个庞大变体。这里的世界,俗称界是指任何事物于归纳于各个系统内而产生区分的区域。如生物界,细菌界,植物界,语言界,科学界,唯心界等等,本质是人类利用本身已有的意识对各个系统进行统合与归纳。而各个系统要相互联系要相互不联系,所以才造成各个地方矛盾。但本身,矛盾是不存在。只在于人类对于需要的区分时才产生,这里也有讨论认识论的基础。由意识对任何存在的事物进行认识,由他们本身已存在的先验组合后验,(后天认识)而产生超意识,(这里还是直接统称为超验),本身意识由后天存在时那一刻起,其本身一直都在于超验认识,也因为这样对于超验内的变化是远超先验与后验。人类塑造的世界越来越精确越来越区分和归纳,这种认识是后天产生的,他是一个先验与后验共同组合而成。
                      认识到界的存在,系统的层次论也就可以展现出来,一个层次只是包含了那属于那个范围的全部子集。人类意识的能力不断塑造并控制在那一个区域内,使那一个区域不断被确认。此时层次范围内遍与意识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反馈于那个不断被确认的区域,形成循环,也就是人类意识共同呈现的世界。在同一个区域内,这种相互作用是一体性,适应于这个区域意识内所有的规则,直到由另一个层次打破。例子,如西医系统内中医系统内的不融洽。归纳属于它们各自的系统 用意识套着一个世界并不断确认。
                      这里引用认识论,了解认识论才能了解其往后基础。在形成意识固有世界后,才能利用此区域内所有能力 规则,即使那些玩意很荒唐。如果要跳出区域,需要再次了解区域外系统的矛盾。
                      对于事物的本体,目前无法解释,只能了解在系统內的子集,因为只有属于系统內,这些子集才能发挥作用。如果有一种系统同时囊括,或者那个子集在任何系统內都同时相同,那便找到真相。
                      意识本身是各自识相互作用的产物,这里意识不是指绝对意识。因为意识相互作用才能了解各种奇怪的东西。世界没有一种东西是不奇怪的。在意识范围内,意识作为一种存在,他本身是存在力或者不存在力(目前不清楚意识是否存在力)意识没有相互作用,也觉得不可思议。从科学定义上来虽说不现实,但意识在对于施加物体,肉体动能时产生了一点碰撞效果,是一种力的感觉,(势存在存疑问)在叠加和持续性作功时产生了一定效果,这种效果原理是将子识觉链路导入于另一个范围系统内,使那个区域产生了相变。目前还没法解释,这里或许存在某种统一物与念的关系。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2楼2022-03-07 07:21
                      回复
                        以上都是哲学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世界同时出现不同程度不同统一的哲学,这本身就很神奇离谱,认识论,本体论,还原论,这里还是世界范围内统一,以及是否衍生出创造的问题。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3楼2022-03-07 07:28
                        收起回复
                          其实爱因斯坦在相对论里有一些上帝禁区的知识,为了不使人类世界混乱,所以用一些只有他自己知道的暗语写出来,一旦人类大脑开启了剩余90%的上帝禁区,就可以看得明白,平行宇宙一般互不影响,这是平行宇宙存在的前提条件,但是有平行宇宙共鸣效应,根据极限原则,这样就会令所有平行宇宙相互影响,例如既视感,预知梦,万一超越极限原则,主宇宙就会消失,其他平行宇宙相继消失,宇宙再次回到零点,再出现宇宙大爆发,开发新的生命以及时间线


                          IP属地:广东54楼2022-03-07 16:21
                          回复
                            界的范围认识基础
                            意识有各个范围的界区分,虽然意识是一个整体,但一个整体中要被分割成无数个意识状态(这里的意识状态不是形态)不同意识状态会有一个临界值,达到临界值就以不同界来区分。可以列举为显意识与潜意识已经是两种不同的意识状态,但他们虽然被分开 但本质上还有影响。如人在醒时是以显意识状态,而当睡着后则以潜意识状态处理,此时产生因意识状态而产生的世界或者说幻觉,信息完全是两个不同的世界。所以意识状态等同于显现出不等同的规则与世界。(这里是状态不是形态)而论形态,那是另一种世界的区分。
                            这里涉及形态是超出人类认识所知的范畴,看以上对于超出人类界区分的描述。而当下人类意识中是主以人类意识状态为基础的了解,是在统一意识状态中区分而跳跃到不同的意识状态,以此引发的不同世界区分。这里依然是以人类形态基础的状态转换,而非形态转换。
                            而在以上以超意识为基础就是一种人类意识状态,与以上的潜意识,显意识是同理的。
                            在涉及到意识状态包裹下的信息,物质,能力等等都会与前意识状态大有不同,因此观测到的东西都以各自界为区分。
                            理解不同的意识状态,这里不同意识状态其实在根本上也是一个整体,只是因不同层展关系而在意识上显现不同能力。
                            因为其包裹下意识的认识会产生极大的不同,这里还是要回归认识论的世界观,不知道是本来已有的经验联系还是来自于后天的经验联系而产生的不同效应。如果要区分来自不同的经验则没办法回答为什么同一个经验在不同意识状态下联系得到的结果不同。这里没办法用逻辑去理解,如显意识与潜意识在逻辑上他们的原理是不同的。所以哪怕的以经验,信息作为基础物来统一,在不同意识状态下得到的感受 即心,识,意觉完全不同。
                            如经验论观点认为,人的认知来源于各种经验,但在同一个经验以不同意识状态中为何得出的感受是不同的。这里感受不同,受念不同而彻底导致对于往后衍生的答案认识以及答案的观察。很难理解,例子,即梦中受意的逻辑推理答案甚至感受与现实中的逻辑答案感受两种完全不同。虽然他们都是在一个意识中整体认识并且理解,可得出来的结果就是不同。经验在不同的意识状态下其感受是不同的。或许有一个非常简单有趣的解释,男人女人对于同一个话题的理解以及感受显然存在不同。
                            而这里的意识状态是真实存在的,不管是超意识,显意识等等,其对于世界经验的感受不同。
                            在超意识中,意识会通用于人所受意的各种经验,这些经验会重新被认识,这里超意识因为具有的联系性与识性非常强大,因此在受意过程中会同时呈现超联系感应现象(意识同理同知)超意识,这种现象可以用对称性的哲学观描述,即一个物质信息被同时感应到,叠加态的感受。是精神认识上的多重感受,如环境感受叠加上经验感受,以及心灵上的信。一个字有味觉,触觉,视觉,以及经验上的理论瞬间答案。是即时性的触发,被动而非主动。
                            在这种状态下得到的答案以及感受完全区别于在普通意识情况。而这里才将每一个意识状态区分开,因为涉及到的感受经验会有不同。
                            其认识论的基础上存在不同层次的认识,认识在相同的世界中是统一,而在不同意识状态中,形态,角度则会与前认识经验产生不同。
                            意识的识并不是简单的识这么简单,他仍然存在不同划分,对世界的认识依赖于识,可识(感知)是会变化,这里的识与经验有界的区分,是存在的感受产生本质变化。
                            经验是不包含了我们所未知的东西,还是心灵感知仍然有我们未知的东西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6楼2022-03-22 11:39
                            回复
                              界的基础,定形与意识的联系
                              接以上的超意识组合形态,意识的本质是由一个个零件赋予的,通过递归方式找到他们所属,所属于哪个系统,而那个系统就赋予了所属的价值,定型。
                              其本质是相互交互的过程使一个事物被认识到,并且把他囊括在哪个系统范围内。这里是使其因果关系成立的关键。
                              这里有两个要素,一个是外合一个是内赋,外合本质是由他人(非自我)在内赋中而衍生的事物,这里可以指信息,当然事物更好。在由他人发出信息在由自我接收,这里要用到内赋范畴,本身是学习了他人的外合经验过程 但其本质系统依然是内赋,即本来就有的本质。经验信息接收有一个接收器与赋予器。你可以说是模仿,人人都通过模仿来了解外物。在由模仿衍生出偏差,形成创造度。
                              两个因素逐渐起到将一个本来没有的东西逐渐变得有名字,逐渐定形,需要他人外在信息与内在自我相互确认而稳定形态。这里他人也可以说他物,并非需要生命体。
                              外合本质还是要回到内赋,哪怕外在没有信息,自我也依然会自己与自己进行干涉,形成内赋。这是自我与他我意识的形成。
                              当这种相互反馈稳定下来后就会形成一定程度的系统,而外在系统,是他人建立的递归的其他系统,在系统范围内外隔开而形成界,也就是世界的基本。矛盾是一个大范围世界体系下两种不同递归系统导致的,但在内赋方面的本质依然是统一的。
                              这里人每当看一个字,一个字本身就已经理解到那个字所属系统,像网络一样,相互交织,随着字数增加,你所了解的系统也就慢慢变得更加确定。是系统与系统之间交互反射形成的。也是物形态,名字形成的关键。如果把他拆了,那么他要重新回归到最基础的那个递归系统。
                              而这里不管怎么变化,怎么拆他依然本质离不开内赋,必须有一个内赋的系统来确认他,以共同存在理解,这是不可思议的。
                              这里内赋属性离不开意识,是意识的范围塑造了一个物的稳定,形态与名字。如果内赋有强度,那么这个强赋的范围要是决定一个物的内外联系强弱关键,联系强与弱是一个事物与一个事物能不能联系或者彼此稳定的关键所在。是赋予其因果的对觉与逻辑链路的核心。
                              这里回到内赋的意识属性特征,他有两种,一种是形态,是建立范围界所在。一种是状态,是控制联系强弱界所在。俩个都是内赋,是赋予一切事物根本。外合是形成后的他人产物,理解成他人的信息。意识的作用是使其一切在通过创造的外合来进行交流以及模仿。
                              如在重新建立世界,知识等一切联系时则可以两用两个系统,意识状态建立物与物认识与联系的强弱,意识形态至物的明确范围递归。哪怕没有外合,自我与自我依然干涉,即自身范围模仿而生成的界,例如在外合不存在的梦境。
                              每一个意识范围的状态是一种认识状态,不是形态,是生成联系的基本核心。其根本是对存在的一种变化。状态分为潜意识状态,显意识状态,超意识状态,以及各种所外延知识,人类仍不知的状态。
                              状态是控制因果关系联系强弱的根本,例如在梦里,感受的因果关系变弱,是其存在状态有关。潜意识中范围赋予的值更大,联系无法进行精细控制,而导致逻辑无法实用,感性的因果为主流。显意识是受外在因果过于稳定影响,而导致物特征过大,因此受其影响。而每一个状态范围还有各其他赋予的形态。
                              存在主义,以各自不同状态存在流改变所建立的界,形态是界稳定后在进行不同合成。人类的意识状态决定了他们有很高的认识能力,与动物的意识状态不同,那么其衍生的知识,智慧要由哪一个不是与意识状态有关。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7楼2022-04-09 06:3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