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吧 关注:1,302,347贴子:11,301,255

分享一篇本人的工作:构象熵效应在有机摩擦改进剂(OFM)中的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分享一篇本人的工作:构象熵效应在有机摩擦改进剂(OFM)中的影响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1-01-09 01:44回复
    镇楼图是楼主刚发的一篇文章。文章里详细的人名和地址打了码。有校园网的人可以直接在Tribology International上直接查到这一篇。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1-01-09 01:45
    收起回复
      睡了,明天起来更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1-01-09 01:46
      回复
        支持子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21-01-09 12:44
        回复
          1,什么是摩擦。
          摩擦是什么想必大家都比较了解。就算不是学术层面的理解,也有直观了解。摩擦的比较规范化的表述是:在【正压力】的作用下,两个【相对运动】的表面(这两个表面被称为摩擦副)发生的情况(如图所示)。所谓“发生的情况”通常来讲就是【出现摩擦阻力】和【出现磨损】。
          显然,摩擦(friction,特指摩擦力)和磨损(wear,指摩擦过程中造成的材料损失,和摩擦力是不同的概念)是一件需要控制的事情。据统计,每年有相当于6%的GDP的财富消耗在了磨损上。
          因此,控制摩擦和磨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至少在5、6千年前的古埃及,人们就发现油脂类物质(润滑油)可以起到减少摩擦和磨损的效果。而100多年前的1896年,人们就发现,向润滑油中添加【表面活性剂】类分子后,润滑油的抗摩擦和磨损能力大大提高。这些“加在润滑油中的表面活性剂分子”,就被称为“有机摩擦改进剂”,英文为“Organic Friction Modifier”,缩写为OFM。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1-01-09 14:23
          回复
            2,什么是OFM:
            如图(b)所示,OFM一般为一些表面活性剂分子。其中一端亲水、一端亲油。亲水的一端可以吸附在摩擦副表面(摩擦副通常为金属或者陶瓷(无机盐),都是具有亲水性的,所以是亲水端去吸附),将两个要摩擦的表面隔开,不让他们直接接触,达到减摩(降低摩擦系数)和抗磨(减少磨损)的效果。
            为什么把两个表面隔开就能降低摩擦和磨损?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摩擦和磨损的两种(主要)来源:一种叫磨粒,一种叫黏着。
            所谓磨粒磨损,就是初中物理里面提到的“表面啮合”模型。两个表面各有纳米级到微米级的起伏波动(被称为粗糙峰),然后两个粗糙峰在相对运动的时候发生啮合、碰撞,产生阻力,这就是摩擦力。至于磨损,如果两个粗糙峰“碰断了”或者“硬的粗糙峰在软的表面上犁沟”,这就叫“双体磨粒磨损”。如果是“掉下来的磨屑”在表面上犁沟或者碰撞,那么这叫“三体磨粒磨损”。显然,OFM不太能降低双体磨粒磨损。这是因为粗糙峰的高度(用5000目砂纸抛光的、能当镜子的比较光滑的表面也有几十纳米)往往远大于OFM分子的长度(约几个纳米),所以吸附的一层薄薄分OFM不能把两个摩擦副表面“撑开”,不太能降低双体磨粒磨损。至于三体磨粒磨损,OFM倒是可以通过减少磨粒的产生、“带走”磨粒的方式减少三体磨粒磨损。
            第二种摩擦/磨损的来源是“黏着(zhuo)”。也就是两个表面粘在一块。当两个表面直接接触的时候,各种分子间作用力就会导致黏着。当两个表面相对运动的时候,刚刚生成的黏着点就要被“掰开”,导致摩擦力的产生。如果“掰开”是在原来的接触面掰开的话,那么表面只是恢复原样,没有磨损。但是如果界面粘附左右比较强,“掰开”的位置不在表面,而在摩擦副体相中的某处的时候,那么“黏着磨损”就产生了。显然,粘附力越强,黏着磨损就越严重;两个表面越直接接触,黏着磨损也越严重。
            而OFM就可以比较好地解决这两个问题。首先,OFM吸附在摩擦副表面,降低了两个表面的表面能,使得他们的粘附功没有那么强。其次,更为重要的是,OFM减少了两个表面的“直接接触(纳米级接触)”(图a),使得粘附现象大为减少,降低了黏着导致的摩擦和磨损。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1-01-09 14:53
            回复
              如图为OFM减少黏着磨损的直观图。图左边为两个铁球用普通润滑油润滑,摩擦一段时间后的照片。可以看出来很多黏着点(把蛋糕涂在桌子上就是典型的黏着磨损。像不像?)。而右边是两个铁球在同样的条件下,用加了GMS(一种OFM)的润滑油润滑。可以看出磨粒磨损(犁沟效应,也即双体磨粒磨损)还在,但是黏着现在基本没有了。
              生活中的磨粒磨损:刷牙(还是三体磨粒磨损);
              生活中的黏着磨损:蛋糕沾在嘴上。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1-01-09 15:18
              回复
                好,下面重点来了:
                我们先看左边这三个框。左边那个拥有饱和尾链的叫硬脂酸,中间那个有顺式双键的叫油酸。这两个都是很常用的OFM。右边那个有反式双键的叫elaidic acid,我们不如叫它反式油酸吧。
                很多研究者发现,有饱和链的硬脂酸的抗摩、减磨效果强于反式油酸,而反式油酸又强于有顺式双键的普通油酸。这是为什么?
                这一现象至迟在1986年被Yahanmir报道。之后很多学者都发现了类似现象,但是都没有人解释出为什么。
                Yahanmir表示,是它们三个的吸附膜【表面覆盖率】不同。硬脂酸的表面覆盖率高,所以它抗磨效果好。油酸(顺式双键)表面覆盖率低,所以它抗磨效果就不好。至于为什么他们表面覆盖率有差别?Yahanmir认为是他们的吸附吉布斯自由能有差别。硬脂酸吸附时的△G最负,所以它最容易吸附,形成了高密度(高表面覆盖率)膜。(这是猪猪觉得最靠谱的解释。不过他还是没有解释为什么它们吸附时吉布斯自由能变会不一样)。
                Campen表示,是因为油酸的顺式双键导致它的链有“弯曲”(kink),所以它表面覆盖率低,抗磨效果不好;(听起来解释比较模糊。我猜他想说因为有这个kink,所以每一个分子所需要占有的面积更大,所以膜密度(表面覆盖率)低了?)
                Beltzer表示,吸附膜“对称性的不同”是他们抗磨减摩效果不同的原因。(更抽象了)
                Eder表示,油酸不如硬脂酸的原因是“油酸形成吸附膜的时候,堆积得不如硬脂酸紧密”;
                Doig表示,油酸的双键的“内在的僵硬(inherent rigidity of double bond)”导致了它抗磨效果差。不过按照这个逻辑,反式油酸也应该一起差才对,但是实验结果说明反式油酸抗磨减摩效果处于油酸和硬脂酸之间。
                综上,前人的解释都有点模糊。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1-01-09 15:32
                回复
                  猪猪基于“抗磨减摩效果好的确是因为表面覆盖率高”这个逻辑,利用物理化学的方法说明了为什么饱和链的OFM表面覆盖率高、顺式双键导致表面覆盖率低。这也是这项研究的核心创新点。
                  至于为什么,明天再更,看帖子的诸位可以先自己思考一下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1-01-09 15:36
                  回复
                    什么叫“表面覆盖率”其实都是一个需要定义的问题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1-01-09 15:40
                    回复
                      mark一下


                      IP属地:吉林12楼2021-01-09 17:22
                      回复
                        Yahanmir在1986年那篇文章里提出“表面覆盖率高的OFM抗摩减磨效果好”的逻辑。但是当时,他口中的“表面覆盖率”的概念是基于“秃顶模型”:他认为OFM吸附在一些表面上形成吸附膜,而另一些地方没有吸附,像没有头发的秃顶区域一样。而“吸附区域”占“全部区域”(也就是吸附区域+秃顶区域)的比例,就是所谓的“表面覆盖率”。
                        但是,Yahanmir和Beltzer一年之后就迅速抛弃了这个定义。他们将“秃顶模型”改为“头发稀疏模型”——摩擦副表面任何地方都是有头发(OFM分子)吸附的,但是区别在于不同OFM形成的吸附膜疏密程度不同,也即,单位面积内拥有的分子数不同。
                        这一定义得到了广泛承认。现在文献中多用“单位面积内分子数”或“每一个分子所占据的横截面积”(和单位面积内分子数可以相互换算)表示表面覆盖率。
                        出于直观理解,可以提供几个常见分子在普通金属(比如铁)表面的覆盖率数据:硬脂酸(十八碳酸,尾基碳链是饱和的)大概是每个分子占据21埃^2的面积;比较稀疏的单链表面活性剂大概有30A^2,而双链的表面活性剂大概有每分子占据40~50埃^2的表面积。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1-01-10 00:52
                        回复
                          🐷🐷用的是GMS(硬脂酸甘油酯),GME(反式油酸甘油酯)和GMO(油酸甘油酯)作为模式分子。其实它们就是前人所用的硬脂酸、反油酸和油酸的甘油酯,本质是一样的。
                          先上个图,直观展示一下这三者的减摩、抗磨性能区别。
                          图a为摩擦系数区别。横轴是摩擦副相对运动的速度,纵轴是摩擦系数。其中曲线的比较平的部分叫“边界润滑区”,也就是OFM那层吸附膜(被叫做边界膜)起主要作用的区域。我们主要看这里的摩擦系数。曲线下降的那部分叫“混合润滑区”,暂时不做展开。
                          可以看出,同浓度下,GMS润滑的摩擦系统摩擦系数最低(饱和链,黑线),GME其次(反式双键,蓝线),GMO最差(顺式双键,红线)。
                          再看图b和c,展现了OFM们的抗磨(抵御磨损)效果。图b横轴是OFM的浓度,纵轴是磨损率。可以看出,同浓度、同磨损实验条件下,GMS(饱和)的磨损率显著低于GME(反式双键),而GME又显著低于GMO(顺式双键)。在OFM浓度为5*10^-4 g/g的时候(也就是图中5E-4),它们的磨损率甚至有数量级上的差别。GME比GME好十倍,而GME又比GMO好十倍。
                          图c是在这个区别最明显的浓度下,对磨损实验后的磨斑做白光测试,“拍”下的“照片”。可以看出,GMS(饱和链)润滑下的磨斑半径只有0.23mm,GME(反式双键)是0.30mm,而GMO有0.39mm(不加任何OFM的时候磨斑半径大概是0.59mm,文章里没写)。
                          总之,很明显地看出来,饱和链的GMS的减摩抗磨效果优于反式双键的GME,而反式双键的GME又优于顺式双键的GMO。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1-01-10 10:48
                          回复
                            GMS,GMO和GME结构见第九楼的图。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1-01-10 10:50
                            回复
                              如果我们承认“减摩抗磨效果好的OFM,其形成的吸附膜表面覆盖率高”(🐷🐷正是这么承认的),那么就要解释,为什么饱和链能成高表面覆盖率的膜,而顺式双键只能成低表面覆盖率的膜?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1-01-10 11:0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