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学吧 关注:14贴子:169
  • 0回复贴,共1

《论语雅述·述而篇·第四话》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31.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孔子用鱼竿钓鱼而不用渔网捕鱼。用弋射的方式获取猎物,但是从来不射取归巢栖息的鸟兽。
32.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孔子说:“大概有自己不懂却凭空造作的人吧,我却没有这样做过。多听,选择其中好的来学习;多看,增广见识记心中。这样的知,是仅次于‘生而知之’的。”
33.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
互乡这地方的人难以同他们交谈,孔子却接见了互乡的一个童子,弟子们都觉得疑惑。
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
孔子说:“我是肯定他的上进,不是肯定他的退步。何必做得太过分呢?
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别人修饰容仪而来要求上进,就应该赞成他的这种做法,而不要总是抓住他的过去不放。”
34.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孔子说:“仁难道离我们很遥远吗?我想要为仁行善,那么仁德就自然而然的到来了。”
所谓“回头是岸”是也。
35.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
陈司败问:“你们鲁国的君主昭懂得礼数吗?”
孔子曰:“知礼。”
孔子说:“他懂得礼。”
如果问“你爸是好人么?”除了回答好人外,还有其他答案么?
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
趁孔子临时离去,陈司寇作了个揖,请巫马施来到自己面前,然后说道:“我听说君子是不偏袒别人的过错的。孔子作为鲁国最著名的君子也有偏袒之心吗?鲁君从吴娶妻,因同姓,讳称她‘吴孟子’。鲁君这样做,如果算是懂礼,还有谁不懂礼呢?”
鲁君为周公的后代,吴王为周公伯父泰伯的后代,鲁、吴两国国君家族同姓姬。依礼法,同姓不通婚。鲁、吴两国之间,一国的国君是不能从另一国君主家族中娶妻的。
而鲁昭公从吴国国王家族中聚了一位夫人,按照惯例,国君夫人的称号应是出生国国名加上本人姓,应叫吴姬。为了回避同姓,昭公为她改称号为“吴孟子”。尽管如此,此事亦在当时引发了广泛异议。
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巫马期把这句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我真是幸运。如果有错误,别人一定会指出来让我知道。”
孔子为鲁昭公取同姓之女这一失礼的行为故作不知,表明了他是“为尊者讳”,不直说君主不知礼。但他的袒护行为被人指了出来,他的学生还特意告诉了他。在这种情况下,孔子承认错误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流露出磊落坦荡的君子之风。事实上他通过这种方式已经委婉地表示了鲁昭公的做法有失国君颜面,但孔子的回答没有失礼。
36.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孔子与他人一起唱歌,如果那人唱得好,孔子一定会请他再唱一遍,然后应和他。
37.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孔子说:“就书本知识来说,大约我和别人差不多。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
38.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孔子说:“把我称作圣人和仁人,我怎么敢当!不过是朝着圣与仁的方向去努力做而不厌倦,教诲别人也从不感觉疲倦,则可以这样说的。”
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这些弟子学不到的。”
39.
子疾病,子路请祷。
孔子病情严重,子路向神明祈祷。
子曰:“有诸?”
孔子说:“有这回事吗?”
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祇。’”
子路说:“有的。《诔》文上说:‘为你向天地神灵祈祷。’”
子曰:“丘之祷久矣。”
孔子说:“我早就在祈祷了。”
《论语·述而第七》说了这么个事情,孔夫子病了,他的学生子路向鬼神祈祷让老师快点好起来,夫子回应说:我一直在祈祷,没有停过啊。梁漱溟对这个事情的解释是:盖终日乾乾惕厉,不隔于天地,何时其非祷耶?
从这一点可以看到中国的无神论确实遥有源头,在儒家创始人孔夫子那儿,对于鬼神就一向是敬而远之,一直是强调在日用行常中下功夫,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自强自立自信。
费尔巴哈曾经说过:“唯弱者乃需要宗教,唯愚者乃接受宗教。”宗教最大的根源是来自于人们的不自信,正因为不相信自己可以掌控自己的生命,对外界力量的恐惧和无奈而臆想一个具备无上神力的鬼神可以帮助自己应对一切。儒家也并不否认会有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情,“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即使明明知道这件事情是无法完成,但因为这是应该去做的就义无反顾的坚持去做,正如鲁迅把旧中国比喻成封闭的铁房子,即使知道无法打破,也愿意付出全部的努力唤醒一部分人,增加一点点破出囚笼的可能。
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就这么一脉相承,相信自己,依靠自己,做事情不求利益,只追求应该不应该,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努力拼搏,成就自己的信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就是一代又一代志士心目中的最高理想,就是己立立人、推己及人,就是那个愿意把美好的生活带给更多人的信念。
这种信念,由孔孟开始倡导,代代相承,如《正气歌》中所言,“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这就是《国际歌》中所言“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这就是我们对自己的自信。世界要靠自己来打拼,我们能够依靠的从来只有自己的双手和不屈奋进的信念!
人,只应该向自己祈祷,相信自己,不断努力向上,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存,吾顺事;殁,吾宁也。做到这一点,就不怕临死时候的牛鬼蛇神,能慨然微笑道:“吾心光明,夫复何言!”(阳明子临终言语)圣人风采,千载而下,尤令人心折。
此等人生,又是何等快意!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40.
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孔子说:“奢侈了就会为所欲为而不恭顺,节俭了就会显得清贫寒酸。与其不恭顺,宁可寒酸。
41.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说:“君子心胸开阔,神定气安;小人则斤斤计较,患得患失。”
42.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孔子温和而又严厉,有威仪而不凶猛,谦恭而又安祥。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0-11-14 19:49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