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吧 关注:18,638贴子:98,288
  • 33回复贴,共1

【越国灭吴后吴人的去向】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越国灭吴后大部分吴人流亡散布到了各地,他们以国为姓,成为吴氏的祖先。夫差的太子鸿被越人流放到今天的江西婺源,成为江西吴姓中最古老的一支,秦汉以后鄱阳的吴氏就是吴鸿之后。江西吴氏还有浮梁吴氏、余干吴氏、乐平吴氏、安仁吴氏、进贤吴氏等分支。夫差的另一个太子友逃到今天的安徽歙县,后裔发展成为歙州吴氏。歙州吴氏后又分衍出江西南昌吴氏、德兴建节吴氏等分支。长沙《吴氏支谱叙》说:勾践灭吴后吴姓子孙纷纷逃难,“散处吴、楚、闽、越间”。只是史籍记载阙如,不知其详罢了。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0-06-14 13:22回复
    季札次子征生在吴国灭亡之际只身逃往齐国,后来客死他乡。其子启蕃迁到鲁国,启蕃的曾孙吴庸又迁到晋国,吴庸的曾孙吴申再迁往楚国,是为西汉长沙王吴芮之父。季札四子子玉在国亡后坚守家园,奉祀延陵季子宗庙,成为延陵吴氏的主干。
    还有许多吴人繁衍发展成为其他的许多姓氏。
    周武王封仲雍曾孙仲奕于阎,后裔为阎氏,封仲雍曾孙周章之弟虞仲于北虞,其后裔为虞氏。虞仲支孙为周卿士,食邑于樊,后代以邑为氏,是为樊氏。
    季札封于延陵,后裔以地为氏,有延陵氏、延氏、延州氏。
    季札嫡长孙濮婪在越灭吴之际,带着母亲妻子逃到太湖东山莫厘峰下定居下来,取名字的首字为姓,后裔为濮氏。洞庭濮氏传了40代直至南宋嘉泰年间才复姓归宗改为吴氏。
    公元前537年吴楚交战,寿梦第五子厥由(季札之弟)被楚国俘虏,后定居楚国,为厥由氏。
    阖闾刺杀王僚后,余昧之子烛庸逃往楚国,定居在今河南沈丘一带,是为烛庸氏,烛庸之弟盖余随兄逃往楚国,后裔为盖余氏。
    吴王僚的公子庆忌被刺杀后,其家族流亡到宋国和楚国,是为庆忌氏。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0-06-14 13:23
    回复
      阖闾之弟夫概在政变失败后也逃往楚国,被封于棠溪,后裔为棠溪氏。夫概奔楚后余子在吴国者改姓为夫余氏。
      梅堰吴氏后来改为曹氏。
      吴姓的分支还有寿氏、柯氏、阖氏、冶氏、梦氏、余氏、勾氏、番氏,等等。
      由于吴人自从寿梦“始通中国”以后重新华夏化,因此在吴国灭亡以后吴人就迅速地融入了华夏之中,后来成为汉民族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历史的发展各地的吴氏此衰彼兴。汉魏时代濮阳吴氏、渤海吴氏和陈留吴氏都成为当地望族,到了唐代湖州吴兴吴氏、潭州长沙吴氏、豫州汝南吴氏、荆州武昌吴氏也都人丁兴旺成了望族。世守家园的延陵吴氏在唐宋之际人才辈出开始崛起,宋明以后吴氏家族发达鼎盛于东南地区,并进一步播迁散布到了全国乃至全球各地(镇楼图),在全国19个人口超过总人口百分之一的大姓中吴姓是排列第10位的大姓。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0-06-14 13:24
      回复
        吴芮好像是西汉初年八大异性王惟一一个善终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0-06-14 15:59
        回复
          吴王室姑且算是姬姓周人之后,但是吴国治下的臣民,都是古越族人,和越国臣民同属一脉,就是【吴地越人】和【越地越人】的区别。
          至于姓氏,只能算推测,不能算定论,比如吴芮,战国秦汉的史料并未说他是姬姓吴王的后裔,一切都是后人的推测。
          因为姓氏的来源有很多种。
          举个最简单的反例,魏冉姓魏,却是楚人,芈姓魏氏,而非魏人。


          IP属地:江西5楼2020-06-14 16:20
          收起回复
            主要是在江西


            IP属地:上海6楼2020-06-16 01:07
            收起回复
              我听闻有部分吴国人漂洋过海到今天的日本去住了,有文案吗?


              IP属地:上海9楼2023-12-09 00:5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