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历史吧 关注:6,821贴子:34,663
  • 8回复贴,共1

丙辰之难回汉两族人民应对清朝挑拨民族矛盾成为民族团结只典范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云南省通海县四街区纳古回族乡包括三个自然村(纳家营、 古城、三家村),全乡一千一百零一户,五千四百三十九人,座落在波光粼粼的杞麓湖北岸,南去十余里与通海城隔水相望。纳 家营百姓,系元代云南平章政事赛典赤•瞻思丁的大儿子纳速拉丁的后裔。纳速拉丁的孙子纳速鲁(汉名纳璞),于元至元二十 七年(1290年)出任临安、养江宣尉司都元帅时,部队驻通海县曲陀关,家属驻杞麓湖畔,即今之纳家营。这里土地肥沃、交 通方便、风景幽美,是个鱼米之乡。这里回汉杂居,'长期和睦相处,回民占百分之八十二点五,他们中不少人旅居东南亚,被誉为华侨之乡,这里除基本的农业之外;还有一项重要的经济活动 ——传统的五金手工业。这里五金工匠多,工艺精湛,机械化程度比较高,素有轻手工业乡之称。由于历史以来,与周围各村汉、彝各族同胞和睦友好相处,有此地利人和的良好条件,故人丁兴旺,经济发展,呈现一派兴盛景象。
这里就是在公元一八五六年的“丙辰之难”中,河西东乡(今 通海县四街区)包括纳古回族乡在内的回、汉互保,两族人民均免于难,树立了历史上民族团结光辉典范的地方。


IP属地:广西1楼2020-06-06 10:53回复
    事后,河东各族同胞,为了纪念这一事件,曾以东乡三十六营汉、彝民众的名誉,给纳凤春、纳太寿、纳海等有功的人员挂了“护卫河东”等大匾。据纳凤春的重孙纳光显、纳光辉两位老人讲,各方面为此事挂来的匾有十多块,但可惜这些有纪念意义的历史文物,已经在民国十五年卢汉率军焚烧纳家营时全部毁于大火了。现在只剩下两块,一块是“公正廉明”,另一块是“屏藩东里”,落款是“同治元年岁次壬戌黄钟月谷旦,东乡各村绅耆同顿首具”。而回方,又送给东乡三十六营的汉族同胞“和气致祥”四个石刻大字镶嵌在七街龙海寺门外的大照壁上。另一块大匾“东柳保障”挂在七街村头(七街原名叫东柳村)。回方代表纳赛荣家还以私人名义送给东乡代表公孙烁一幅宝贵的钱南园作的“瘦马 画”作纪念(注:这幅名画至今还被公孙烁的第三代孙公孙蓄老人收藏着)。由于回、汉互保,使东乡三十六营的回、汉.彝三族人民团结和睦,免遭灾难。


    IP属地:广西4楼2020-06-06 11:12
    回复
      在咸同滇变那样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为什么河西东乡坝的回汉同胞能提出“回保汉,汉保回”这样的主张能得以实现呢?首先必须从我国各民族在历史上的相互关系看,各族的祖先就劳动、 生息繁衍在祖国这块广大的土地上,并形成了各民族人民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状况。在经济、文化上互通有无、互相支援、友好往来,在历史上东乡坝的回、汉、彝等各族人民之间,就没有发生过什么仇杀、械斗、打冤家之类的事,在发展经济上是互相帮助,共同发展。素有轻手工业之乡的纳古回族乡,他们把手工业技术传授给周围的汉族同胞,发展到今天的回、汉联营企业;运输方面有回汉联合组织的马帮。解放前,我省大部份地区 山高坡陡,交通闭塞,物资交流全靠马帮运输。这也是纳古回族乡的一大优势,许多人从事驮马运输,主要是走通往泰缅边境的迤南大道。迤南大道山高路险,瘴气袭人,还有兵封匪抢。这种种困难,迫使赶马人组织起来。纳古马帮多,枪枝多,他们回汉不分彼此,打伙组织马帮战胜各种困难;在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上互相尊重。在回汉杂居的纳家营村子里,回族有清真寺,汉族有观音寺、土主庙,各信各教互不干涉。汉族养猪关着养,从不乱放。东乡各村汉族赶街路过纳古二营从不把回民忌物带进回民村里和清真寺。在与回民交谈中也不愿说“猪”字,而是用“黑皮”代称;在传统的民族节日中,也是互相邀请、祝贺。回族每年举行圣节都邀请周围的各族代表参加,七街汉族每年正月二十六迎高台,公孙烁的后裔世世代代都要请纳赛荣家的后裔来七街看迎高台,还要专门宰一支羊办清真伙食招待,这一传统的友好往来延袭至今。


      IP属地:广西6楼2020-06-06 11:15
      回复
        扯这些没用,中牟汉回冲突了解下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0-07-26 17:41
        收起回复
          邪性难改


          IP属地:江苏来自手机贴吧10楼2023-05-29 19:42
          回复
            回族大多也盲人


            IP属地:云南来自手机贴吧11楼2023-05-31 14:13
            回复
              回族杀了无数汉族 什么是都没有 简直没有天理


              来自手机贴吧12楼2023-05-31 17:0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