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文龙吧 关注:3,168贴子:266,634

“宁远大捷(玄¥同原创讲座稿)”浅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本帖分前言和九个部分
第一部分:定义的模糊与后金定义的缺失 第二部分:战略意图
第三部分:战役指挥及指挥权限 第四部分:战役之前
第五部分:宁远战役(后金渡辽河到返回) 第六部分:得失
第七部分:谁该承担战果 第八部分:宁远战役的疑问
第九部分:目的技巧总结与遗憾
前言
近来闲了一点。 男人嘛,多喜欢自我吹嘘,自诩羽扇纶巾,博古通今,有朋友搞不清袁粉袁黑之纷争,不明白袁崇焕明明取得了宁远大捷还要挨骂,要我找一篇歌颂宁远大捷的文章来分析,又有网友提到“玄¥同”大名鼎鼎,我就挑了一篇“玄¥同”的“宁远大捷(原创讲座稿)”浅析一下了,有不透彻之处还请各位指正。
首先我要说明,在这篇讨论历史的帖子里,本人不提供任何史料,因为我感觉无论我提供什么样的史料,总有人会跳出来质疑其真实性,既然我是浅析“玄¥同”的文章,那么史料也连带由“玄¥同”在他的文章中一并提供了,袁粉袁黑们如果要质疑,请找“玄¥同”兄,与本人无干,在此本人向“玄¥同”兄表示衷心的感谢!


IP属地:上海1楼2018-08-31 17:39回复
    我想一定会有人来质问我:“你连史料都不提供,那你凭什么来浅析人家?”(我朋友就这样问我),我的回答是:“凭我少得可怜的军事常识,与那不多的人生经验,外加不弱的逻辑判断能力!”
    举个例子:50多岁身为男子的我,对100年前并不富裕的我家的家族史中的史料判断真伪。
    1. 老祖宗60多岁,身为男人看到端庄美女,马上勃起。 本人判断结论:可能真!
    2. 老祖宗60多岁,身为男人看到端庄美女,无法勃起。 本人判断结论:可能真!
    3. 老祖宗60多岁,身为男人看到端庄美女,马上勃起,立射。 本人判断结论:伪!
    在我看来,历史的真相就如同那家族史一样:相同类型相反内容的史料都可能是正史,难以判断真伪;但不同类型的史料多了,判断就容易多了。由此我再一次向提供史料的“玄¥同”兄表示感谢!
    还请网友们对我不足之处提出意见,你可以直言不讳、无情揭露,也可以冷嘲热讽、嘻笑斥骂地指出哪一些是有违逻辑的、哪一些是有违人生常理的、哪一些是有违军事常识的,我都欢迎;唯独对那些拿不出任何养分、为对骂而对骂、只会浪费别人时间的人,我是没有任何好感的。
    我以前写一些东西经常被封,有次连账号也被封,所以我不得不小心谨慎以避免敏感词汇,同时只能一小段一小段的发了。争取尽快发完。
    以下是正文。


    IP属地:上海2楼2018-08-31 17:43
    收起回复
      第一部分:定义的模糊与后金定义的缺失

      光是文章开篇的3个自然段,我看了好几遍也看不明白。
      第一自然段,讲“玄¥同”兄要讲的是“宁远大捷”。
      第三自然段,讲“玄¥同”兄定义“宁远大捷”为大明宁前兵备道(辽东军区宁前军分区司令员)袁崇焕领导的一场经典城塞防御战,击退后金,即“宁远守城战”的胜利。也就是“宁远大捷”的名称是不精确的,精确地应该称之为“宁远守城战大捷”。


      IP属地:上海3楼2018-08-31 17:47
      收起回复
        既然“宁远大捷”,就是“宁远守城战大捷”,就是讲“宁远守城战”,简单的很,就是从后金兵临城下开始到后金撤离宁远为止,最多加上之前的国内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形势和之后的攻防得失总结罢了。
        那么写第二自然段不就多此一举了吗?又是“之战”,又是“战役”,又是“会战”,又是“战斗”,把人绕糊涂了。要知道“之战”“战役”“会战”“战斗”加在一起,就是从后金出兵起到后金回家止的整个战役,涉及到的战役节点很多,“宁远守城战”只是其中之一而已。那为什么要把单单一个节点的描述扩大为整个战役的描述呢?为什么要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
        我那不多的人生经验告诉我,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的人有2种可能,1种是水平很低,所以东拉西扯,故弄玄虚;还有1种是水平很高,偷换概念,偷梁换柱,以期鱼目混珠,暗夹私货。
        到底是哪一种,只要看看全文,全文紧紧围绕宁远城,其余为点缀,是前者;全文除了写宁远城,还写别的战斗与运作,并且大加点评与分析,滔滔不绝的,则是后者。
        只要瞄一瞄全文,你也就清楚了,而不清楚的则是为什么要这样做,绕来绕去的?不知道。不过整篇文章浅析之后就会水落石出的。不必着急。


        IP属地:上海4楼2018-08-31 17:49
        回复
          感觉非常奇怪,莫名其妙的是,谈及“宁远战役”,也无论是袁黑袁粉,明粉清粉,似乎像都站到了明朝人的角度:明明整个战役后金收获巨大,却寥寥数笔并滑向了宁远守城战,还被称之为大捷,照此逻辑,我后金,在宁远是一场大败吗?可恶的是,我大清拱手将话语解释权让给了伪明的明粉们,任其叫嚣而无动于衷,简直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更为可恨的是:几百年来,一直有散布袁崇焕炮击努尔哈赤,努尔哈赤被击毙或重伤的无耻谣言。这是对我太祖皇帝最最恶毒的攻击!依照袁粉“毛文龙两次提兵入登,该杀!”的理论,侮辱,污蔑我大清太祖皇帝的那些秀才奴才们与袁粉清粉们更是该杀!死不足惜!!该被灭族!!!莫说是叔叔不可忍,婶婶更不可忍!
          这场战役,明明是我太祖皇帝披坚执锐,亲率本族勇士,轻易收缴伪明军粮,潇洒度荒年的“觉华岛大捷”啊!难道不是吗?
          不过我这个懒人从来没有在“实录”“老档”“秘史”“史稿”中见到过类似的定义描述。想来“玄¥同”兄的史料信手拈来,也许能找得到。


          IP属地:上海5楼2018-08-31 17:54
          回复
            第二部分:战略意图
            由于“玄¥同”兄偷换了概念,明明应该只说“宁远城攻防战”,结果卖猪肉还搭进了羊腿,细说了整个宁远战役,大大便宜了网友一把,我也只好无奈的紧跟“玄¥同”兄来解析整个战役了。
            凭着我那少得可怜的军事常识,我知道在现代战争中,战役开始之前,守方最要紧的是搞清攻防的战略意图,然后才是战术安排;而攻方则是尽可能地掩饰自己的战略意图。不过古代战争手段比较单一,战术安排还能隐藏,战略意图则很容易被窥视到。
            战役结束之后,双方都会进行总结,也必然从战略意图开始。
            那么后金进攻的战略意图是什么?


            IP属地:上海6楼2018-08-31 18:17
            回复
              根据上图理解,“玄¥同”兄认为后金的战略意图就是攻破宁远,次要目标为抢粮,而明朝推断后金经济落后,缺粮少食,战略意图为抢粮,攻城是抢粮的手段。
              攻城与抢粮,两者相互关联,但到底以谁为优先呢?依我看,查一查当时辽东的经济气候资料,如得出后金缺粮少食的结论,则抢粮即为唯一的战略目标,只有抢得粮食,才能论及其它。因为有粮,士兵才能有连续作战能力,才能杀人夺城;饿着肚子的士兵是很危险的,非但战力无法保证,且有崩溃哗变的可能。
              至于上图“明朝起初认为后金只为抢掠,事实证明判断有误。努尔哈赤掠得右屯存粮并没有急于搬运回国,而是继续西进,猛攻宁远,撤军途中路过右屯下令将来不及搬运的粮食付之一炬”,“玄¥同”兄就以为后金战略意图为攻破宁远,我认为这个结论是荒谬的:“继续西进,猛攻宁远,撤军途中”请问从哪里撤军?宁远城中吗?好像是宁远城下吧?既然宁远城未拿下,那有什么理由放弃“战略目标”呢?战略目标是不可能轻弃的,既然弃了,那只能说明宁远城不是战略目标,只是战术目标罢了。
              我个人认为后金的战略目标只有一个:“抢粮”!还有与之相匹配战术目标:拿下宁远城以及宁远前方的诸多堡垒。因为堡垒里有驻军,有驻军就有军粮;宁远城就更不用提了,这座广宁战役后伪明在关外最大的军事堡垒,里面粮食、军械、黄金、美女、金票大大地有!皇军不去抢谁去抢?
              “玄¥同”兄如果认为我说得不对,不妨选择“玄¥同”兄的几位拥趸做个试验:每人饿个3天3夜,然后每天只给一小碗粥或是一只金戒指让他选择,看看有谁是一直选择金戒指的。


              IP属地:上海7楼2018-08-31 18:50
              收起回复
                第三部分:战役指挥及指挥权限
                一。进攻方:后金
                我大清太祖皇帝以六十多岁高龄再披战袍,率13万大军横扫伪明,皇帝陛下亲赴战场一线,莅临指挥。所以一切战略指导、战术安排都由努尔哈赤一个人说了算,别人谁敢放个屁?
                二。防守方:明朝
                明朝就复杂多了,至少有2位指挥,被“玄¥同”兄任命为“(辽东军区宁前军分区司令员)的大明宁前兵备道袁崇焕”,既然有军分区,那就有军区了,还有一位我就勉强任命一下吧:“(辽东军区司令员)大明辽东经略高第”
                虽然理论上高第管着袁崇焕,但实际上高第是无权对袁崇焕指手画脚、管东管西的。
                这很好理解,军区司令员只对军分区司令员下达战略任务,再由军分区司令员向各个战场下达战术命令。
                如果军分区的战略任务完成了,军区司令员功劳最大,其次是军分区司令员,然后是军分区下各级军官,最后是士兵。


                IP属地:上海9楼2018-08-31 19:33
                回复
                  如果军分区的战略任务搞砸了,那要追查责任,看问题出在哪一级军队,军队主管就要记过或论罪,主管的上级就要负领导责任,即同样要记过或论罪,只不过要轻许多,然后逐级上递,直到军区司令员。当然,过与罪也逐级减轻,直到忽略不计。
                  如果军分区的战略任务搞砸了,追查下来,军分区司令员的命令没有问题,执行任务的各个部门也都执行到位了,问题出在源头,战略任务本身就是错的(比如外行领导内行),那么所有的罪过就是军区司令一人担当了。
                  也就是说,在战时,军分区战事由军分区司令员说了算,军区司令员只会提出战略指导,不会下战术指令,否则就是越级指挥(林彪“指挥到师”是个另类,所以陈赓极为不满地回应说“指挥到师,还要我们兵团司令干吗?可见陈赓是不会“指挥到团”的”)
                  其实现代大型企业的运作也和这个差不多。本人虽然没有參过军,却在国有大型企业待了近20年,体会颇深。也知道国外大型企业的制度也差不多。
                  军事上,2战诺曼底登陆如果失败,丘吉尔和艾森豪威尔就得为此买单,肯定辞职下野;明末大凌河战役,援军指挥太仆寺卿、监军道张春兵败,那位在《清编明史》中能独居一寓的伟大的战略输家也得为此买单,终于停止了他为大明放血的光荣生涯,下野抱孙子去了。


                  IP属地:上海10楼2018-08-31 19:34
                  回复
                    第四部分:战役之前
                    一。袁崇焕辞职并重回岗位之前
                    我看到“玄¥同”兄讲的主题是“宁远大捷”,而“宁远大捷”是城塞防御战,看过全贴就很奇怪,“玄¥同”兄在战役爆发之前所花费的笔墨就已经大于宁远城城塞防御战了。真让人觉得“玄”妙啊。
                    1. 柳河之败
                    虽然袁崇焕辞职并重回岗位之前的篇幅约是“宁远城保卫战”的一半,洋洋洒洒!可是,笔者对离之最近的一场战斗“柳河之战”却惜墨如金,通篇只有4个字“明军小败”,我感觉好像是在看春秋战国时期的竹简似的。
                    “柳河之战”政治上直接导致了孙承宗的去职,军事上更是意义重大:它是战役之前最后一次火力试探,能彼此评估双方的士气、战力的对比等等,比如“柳河之战”发起之前明朝对后金的预估,战后检讨其预估的偏差有多大,明朝吸取了多少的教训,做了多大的调整等等。
                    “明军小败”,怎么个小败法?“柳河之战”中,明军出兵多少?后金军队有多少?战后明军损失了多少军队,多少物资?后金赢了,付出了多大的代价?
                    这些比金子还宝贵的数据是一概没有,只剩下了“小败”。“玄¥同”兄想隐藏什么呢?
                    虽然我看了全贴后回味一番就明白了“玄¥同”兄为什么会对“柳河之战”避而不谈,但他既然不肯拿出一丁点的史料来,我也不愿意做无米之炊了,给看客留下一点悬疑吧。


                    IP属地:上海11楼2018-08-31 19:37
                    回复
                      2. 孙承宗去职
                      孙承宗的去职意味着明朝认为柳河之败是一场战略性的失败,对由军区司令员来担责表示了认可,如果真如“玄¥同”兄所说只是一场“小败”,那么由马世龙来担责就足够了。不过既然“玄¥同”兄不愿多说,我对他的解析也就不能多说了。
                      3. 高第继任
                      高第的上台意味着真正的好戏开始了。虽然我前边也对“玄¥同”兄的一些提法做了分析,但都是粗线条的,从下面起才开始从各个方面浅析“玄¥同”兄的文章。
                      “玄¥同”兄刚开始就写了洋洋洒洒的“战前形势”,从山海关之争开始,分析了一大堆,然而真正的宁远战役的“战前形势”应该是“柳河之战”后的敌我形势,“玄¥同”兄可以不去考虑,但军区司令员不得不考虑清楚,怎么考虑的玄¥同”兄的文章里没有写,我也就不知道,我只知道后面的事情都与高第发出的战略指令有关。


                      IP属地:上海12楼2018-08-31 20:09
                      回复
                        a. 高第的两条战略指令
                        “玄¥同”兄在这里又写了很多,有点繁琐,我归纳了一下,一条是“尽撤关外”(见高第“请撤关外以守关内”的奏疏见于《明熹宗实录》卷63:……是在严谕枢辅,责成抚镇道将各官,各率重兵驻关,共图防守之策。”)(第意坚,且欲并撤宁、前二城。),一条是“归并宁远”。
                        大致意思:第一条是除了留下观察哨所外军队皆回关内,第二条是宁远不撤,前方原驻守部队归并到宁远,其本质都一样:撤军!不同的是撤军程度问题。
                        文章里有争论,我就来逻辑判断一下吧。
                        我想,2条有冲突的战略指令不可能同时下达,“尽撤关外”应该是原先版,由于遭到了袁崇焕们的强烈反对,才有了妥协版“归并宁远”,反过来逻辑上就支离破碎了。
                        b. 袁崇焕的辞职与复职
                        从文章中我实在看不出袁崇焕是因为“尽撤关外”还是“归并宁远”而辞职,从逻辑上则应该是因为“尽撤关外”使得袁崇焕的宁前道变成了无本之木,他自然要辞职抗争,朝廷两边调停,双方各退一步,出现“归并宁远”就理所应当了。可是“玄¥同”兄又这么写到:


                        IP属地:上海13楼2018-08-31 21:00
                        回复

                          前一段文字说,袁崇焕是因为“归并宁远”而辞职,可后一段文字却说朝廷加官慰留袁崇焕,袁崇焕又回去上班了。而高第并没有做出任何让步,并且趁袁崇焕离职之际将“归并宁远”落实,实行了撤军(你总不会认为前方的撤军是袁崇焕搞的吧,那他和高第还斗个啥),在情况更加恶劣的时候,就因为朝廷给袁崇焕加官了,他就回去复职了?那他为什么要辞官呢?难道他辞官就是为了要加官?要挟朝廷?私心作祟?这不是往民族英雄袁崇焕身上抹黑吗?这些想法未免狭隘了些。


                          IP属地:上海14楼2018-08-31 21:19
                          回复
                            赞一个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18-08-31 21:5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