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吧 关注:222,192贴子:602,843

【国学】读《大学》遇到的一些疑惑,希望与有缘者切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初读大学,有很多明悟,也有很多疑惑,这个帖子把主要的疑惑梳理出来,希望可以与各位切磋交流。一人一角度,每个人的理解都是基于他的学习经历、社会经历,都有自己的合理性,也有自己的局限性,兼听而明应是贴吧交流的基本原则,向诸位求教了


1楼2015-11-07 07:38回复
    下面开始罗列我感到困惑的地方,希望吧友们赐教


    3楼2015-11-07 08:17
    收起回复
      第一:大学之道,究竟是在亲民,还是在新民?亲民、新民该如何理解?


      4楼2015-11-07 08:21
      收起回复
        第二,止于至善该如何理解,是理解成以“至善”为止还是不断追求至善?


        5楼2015-11-07 08:24
        收起回复
          第三,物格该如何理解,是孔子说的一以贯之(不管事物好坏,均能客观的看到它好与不好两面,能兼收并蓄,无所偏好),不以主观为转移,客观看待事物而致知,还是广泛的去实践观察,利用自己的认识而致知?


          6楼2015-11-07 08:30
          收起回复
            第四,“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这一句话该如何理解,
            是理解成不喜欢恶臭、喜欢漂亮就是自谦,
            还是理解成不喜欢恶臭、喜欢漂亮是本能,(君子在这些方面)需要自谦(自我抑制,不放人个人嗜好)?


            7楼2015-11-07 08:40
            收起回复
              第五,“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这句话云里雾里,不知和此处文本论述的主题“诚其意”有何关联,求教大神释疑。


              8楼2015-11-07 08:42
              收起回复
                第六,“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和上下文又有什么关系呢?求释疑


                9楼2015-11-07 08:48
                收起回复
                  第七,:“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作新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等等,该如何理解,这一段话和此段文本主题”诚其意“的联系在哪里?求解释


                  10楼2015-11-07 08:53
                  收起回复
                    学无止境,国学经典,学习之根本。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5-11-07 08:54
                    收起回复
                      第八,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这一句话该如何理解,
                      其一,孔子是在说要体谅讼者的苦楚,君子反省修德完善自己的治国方略,不让自己的子民再次陷入争讼,就如去西岐找文王评理的人,半路感化于西岐的教化自动放弃纠纷一样。所以,君子若是没有爱惜百姓的“情”,即一个人的诚意,是难以“尽其辞”,即难以聆听到百姓最心底的呼声。聆听不到百姓最心底的呼声,会失民心而失天下,君子大畏民心之变,所以时时诚意以民为本,这叫知道了根本。
                      其二,孔子说审理别人的案件,我和别人的想法一样,一定不会再让别人有争讼,让无情的理亏者不敢有丝毫的狡辩,让人民畏服,这就是知道了根本。
                      两种理解各有千秋,我比较倾向于第一种理解,但是一时难以取舍,求大神共同探讨


                      12楼2015-11-07 09:20
                      收起回复
                        第九,“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这一句话该如何理解,
                        其一,承接上一句话,进一步强调欲正其心者,要无忿懥、无恐惧、无好乐、无忧患,表现就是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其二,从反面论证上一句话,若是意不诚,就算有所视、听、食,也不能致知而无忿懥、无恐惧、无好乐、无忧患,最后导致有所辟。
                        哪一种理解合理呢?难以取舍,求朋友释疑


                        13楼2015-11-07 10:01
                        收起回复
                          第十,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这一句实在是不通,在出嫁之前有没有学“养子”和“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有任何关系么?这两句话的内在关系究竟是什么?求解惑


                          14楼2015-11-07 10:07
                          收起回复
                            第十一,“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其一,这一句话又该如何理解呢,畜马乘、伐冰之家各自术业有专攻和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有任何关系么?求解惑
                            其二,孟献子的话与“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有任何逻辑关系么?“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怎么能论证“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求解惑


                            15楼2015-11-07 10:21
                            收起回复
                              第十二,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菑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这一句的“彼为善之”、“虽有善者”该怎么理解,实在是想不明白,无法融会贯通,求释疑


                              16楼2015-11-07 10:23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