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勋吧 关注:5,353贴子:19,404
  • 8回复贴,共1

【转】读诗之必要!云门讲座首场爆满 150人窝小剧场看转播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在一片绿幕前,蒋勋、席慕蓉读瘂弦的经典诗,右为讲座主持人谢旺霖。(图/云门舞集提供)
记者颜赛芬/采访报导
云门讲座第一场23日开跑,不仅演讲现场大剧场满座,加开150张小剧场现场转播票也全数售罄,创办人林怀民在开场前到场向这些转播观众致歉,「委屈你们了!」首场讲座由蒋勋与席慕蓉主讲、朗读瘂弦的诗,念到名作〈红玉米〉时,席慕蓉数度哽咽,会后还表示「这首诗力道太强了」。
讲座当天雨绵绵,很适合读诗。舞台后是一片满是绿意的落地窗,蒋勋、席慕蓉轮番上台,在绿荫背景下,读了瘂弦的经典诗作〈深渊〉、〈红玉米〉、〈如歌的行板〉以及〈一般之歌〉,穿插播放记录片《他们在岛屿写作》的片段,全程由第一届流浪者计画参与者、作家谢旺霖主持。
蒋勋忆起与瘂弦第一次见面,当年他还是高中生,已经开始写诗,但认为那是一件极其私密的事,没有积极在外发表,透过老师的引介,认识了才刚过30岁的瘂弦。他翻读少年蒋勋的诗,赞许「依暮色於楼廊,暮色起自你眼中的迷惘」写得特别好,鼓励他得继续写下去。

▲▼蒋勋、席慕蓉读瘂弦,并聊聊这位前辈诗人对他们的影响。(图/云门舞集提供)

当席慕蓉朗诵到〈红玉米〉,「你们永不懂得/那样的红玉米/它挂在那儿的姿态/和它的颜色/我底南方出生的女儿也不懂得/凡尔哈仑也不懂得」,念到此段她难掩情绪,哽咽地读完整首诗。
这首〈红玉米〉里揉著瘂弦年少离家从军的「暗伤」,让席慕蓉想起来自蒙古的父母,「父母的乡愁,我们身在南方的孩子不会懂,等我回到蒙古高原,像那样那麼大的天地,我的父母离开了以后,在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都找不到了。每到这个句子我就过不来了。对於瘂弦的暗伤,我感同身受。」
纪录片中,瘂弦对蒋勋说,「(第一次见面时)你是少年,我是青年,我带你去玩,去看世界;现在你是中年,我已经是老年了,你带我去看世界。」讲座间传承意味浓厚,蒋勋因瘂弦当年的肯定持续写诗,而谢旺霖也吸收了云门的养分,继续创作,甚至企划这一系列活动。席慕蓉引述瘂弦当年借来提字的诗句「诗是海,蓝给自己看」,鼓励写诗、爱诗人。
在绿景前的读诗会圆满落幕,第二场将由和硕董事长童子贤接棒,主讲并朗诵杨牧的作品,於6月6日登场。
原文网址: 读诗之必要!云门讲座首场爆满 150人窝小剧场看转播 | ETtoday生活新闻 | ETtoday 新闻云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50525/511351.htm#ixzz3bDXeMfG6


1楼2015-05-26 12:59回复

    谢谢。 已转到 席慕蓉 贴吧


    IP属地:安徽2楼2015-05-26 13:16
    收起回复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15-05-27 08:14
      回复
        蒋勋、席慕蓉 云门开讲
        2015年05月24日 郭佳容/台北报导

        席慕蓉(左)23日在「云门讲座」活动中,朗诵诗人瘂弦的诗作《红玉米》不禁落泪,蒋勋(右)起身拍拍肩膀安慰。(陈振堂摄)
        「我们可能是尊敬文字的最后一代。」位在淡水的云门新剧场届满1个月,云门舞集特别举办云门文学讲座,昨(23日)正式登场,首场由作家蒋勋与席慕蓉谈诗人瘂弦的诗作和人生哲学,现场座无虚席。
        「云门新家落成一个月,我们希望这个地方能举办各式各样的文化活动。」林怀民指出,在数位时代,阅读文学、文字的人日渐减少,透过讲座希望将文字之美带入生活,「翻阅纸本时,时间彷佛沉淀、静止,让人感觉特别快乐,与作者之间完全没有阻隔。」
        「在云门的新家,我们正在做一个艺术的梦,而文学作为艺术的一部分,呈现出生命的情感和生活的厚度。」讲座策画人谢旺霖是云门第一届「流浪者计画」获奖人,后来也将行旅西藏的经验出版《转山》一书,他说,7年前云门八里排练场的大火,烧出台湾社会的勇气和新希望,现在新剧场开始了,要将这份感情传递下去。
        会中,蒋勋说自己与瘂弦相识在中学时代,那时候瘂弦已经写出著名的〈深渊〉一诗,却不吝以前辈的身分给自己鼓励,「文学的世界有这样一位宽厚的长者,我很幸运,也从他那里得到很多养分。」
        蒋勋回忆,瘂弦曾幽默说80多岁推出新作的洛夫是「高龄产妇」,只有一本作品的自己则是「早年结扎」,「幽默和风趣是他对抗生活艰难的妙方。」蒋勋昨天朗诵瘂弦〈如歌的行板〉提及,「诗作中写著,温柔之必要、肯定之必要,提醒我们纷乱的时代还是要保持温柔的心境。」
        席慕蓉则说,因为将作品投稿诗刊而结识瘂弦,「他读完作品不只是刊登而已,还会特别回信,且在信中写下诗句,让我至今难忘。」席慕蓉回忆瘂弦曾说,自己在70多岁时返乡到母亲坟前祭拜,却愧叹岁数已经比离世的母亲大,「瘂弦的诗作呈现出他流离半生的生命创伤,这些暗伤是无处不在的。」
        转自:中时电子报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楼2015-05-28 10:17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