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吧 关注:2,282,554贴子:16,467,777
  • 14回复贴,共1

【交流】论隋炀帝的功过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中国台湾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15-03-25 11:09回复
      隋文帝共有五子,长子杨勇本极被文帝看好被立为太子,然而其骄奢淫逸,最终被废。次子杨广却刻苦聪明,聪慧过人。灭陈朝后,杨广全面负责东南的政务军务。其时江南与北方还是不相互往来,杨广采取各种措施以及文化战略,促进了南北的交流,稳定人心。这不是一个暴君做的来的。


    IP属地:中国台湾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15-03-25 11:10
    回复
       隋文帝的离世,后人也扣到杨广头上——“弑父自立”。其实那时杨广根本无此必要,晚年隋文帝早已废黜杨勇改立杨广,大隋天下迟早都是杨广的,何必急那一时?后人最不齿的便是隋炀帝的好色。而杨广的三子全部都是他与正妻萧后所生,能说他与别的女人没有生育能力?还是刻意避孕?这至少反映他并非史书所载那么荒淫。


      IP属地:中国台湾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15-03-25 11:10
      回复
          而隋炀帝的功绩首先便是大运河了。且不说修建的初衷,只看它1000多年的功用便知这绝对是一项伟大的功绩。而远征高丽似乎可以说好大喜功,但换个角度来说,混合着胡汉血液的隋炀帝未尝不想圆其父之心愿,不光打破高丽突厥的军事联盟,巩固北疆,而且向先前的汉朝看齐,扩大疆域,扬中华之威呢?


        IP属地:中国台湾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15-03-25 11:11
        回复
            隋朝的灭亡表面上看是隋炀帝发动战事,加上自己的荒淫,然而其深层原因却是他推行过于激进的政治改革措施,比如取消世袭爵位,破格用人等。这些都招致了原来北周贵族的抵制和反对,这些势力逐渐集结,再加上并没有解决的边患,内忧外患成了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IP属地:中国台湾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15-03-25 11:11
          回复
              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文武双全,才华横溢,战功卓著。杨广在位14年(604年——618年)“统一江山”、“修通运河”、“西巡张掖”、“三游江都”、“三驾辽东”可以概括他一生所为。
              隋炀帝的功业:
              一、亲自指挥完成祖国统一(一统江山)
              西元589年,年仅20岁的杨广被拜为隋朝兵马都讨大元帅,统领51万大军南下向富裕、强盛的陈朝发动进攻,并完成统一。当时人们认为“长江天堑,古以为限隔为南北......”当年符坚百万大军都没有突破长江天堑。可见这是非常难以完成的任务。可隋军在杨广的指挥下,纪律严明、英勇善战,一举突破长江天堑。所到之处,所向披靡。而对百姓则“秋毫无犯”,对于陈朝库府资财,“一无所取”。博得了人民广泛的赞扬。“天下皆称广以为贤”。20岁的杨广完成了中国的统一大业,结束了上百年来中国分裂的局面。也结束了中国三、四百年的战乱时代。从此中国进入了和平、强盛的时代。这要比李世民指挥部队平定各路农民起义与割据的小军阀要战功卓著。隋炀帝杨广功劳盖世!!!


            IP属地:中国台湾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15-03-25 11:12
            回复
                隋炀帝下令开挖修建南北“大运河”,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连接起来。如此浩大的工程,利于千功万代。大运河对于中国来说远比长城对于中国更重要。大运河连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连接了两个文明。使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逐渐成为一体。修建大运河是凝聚中国之举。满足了将已成为全国经济中心的长江流域同仍是政治中心的北方连接起来的迫切需要。“大运河”的修建使中国水运畅通、发达,为中国后世的繁荣富强打下了牢固坚实的基础。自清末改漕运为海运,大运河才不再是国家经济的大动脉了。隋炀帝为中国后代子孙万代带来了巨大的好处。他对中国的功绩是不朽的、是很难有人比拟的......只是为此付出的代价太大。劳民伤财导致灭国。如此浩大的工程谁修建都不讨好,谁建都会伤国体。有谁敢修建如此浩大的工程?还有谁敢做如此大的手笔?大概只有气魄同样浩大的千古一帝秦始皇了。


              IP属地:中国台湾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15-03-25 11:12
              回复
                哦 ——请仔细看我的头像和ID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5-03-25 11:12
                回复
                  “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
                    岂合小子智,先圣之所营。树兹万世策,安此亿兆生。
                    讵敢惮焦思,高枕于上京。北河见武节,千里卷戎旌。
                    山川互出没,原野穷超忽。撞金止行阵,鸣鼓兴士卒。
                    千乘万旗动,饮马长城窟。秋昏塞外云,雾暗关山月。
                    缘严驿马上,乘空烽火发。借问长城侯,单于入朝谒。
                    浊气静天山,晨光照高阙。释兵仍振旅,要荒事万举。
                    饮至告言旋,功归清庙前。”


                  IP属地:中国台湾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15-03-25 11:13
                  回复
                      隋炀帝乘四层高的龙舟,从京城浩浩荡荡的南下江南。其意义巨大,江南分裂中国已经有几百年了
                      ,一个中原的皇帝下江南,一个刚把江南归于自己的统治之下不久的王朝,为表示对江南的统治与重视进行巡游何过之有?“三游江都”是凝聚中华的英明之举。总比有些名君花大量资财到泰山爬山庆祝功自己的伟业要好。“大运河”两岸的无数的人民可以亲眼观看到浩大的场面,看到我中华国威,人们自然欢喜。隋炀帝此举何止是个人寻欢作乐,而是与民同乐。隋炀帝充分的显示了国威、凝聚了中华。


                    IP属地:中国台湾来自iPhone客户端14楼2015-03-25 11:14
                    回复
                       西元611年(大业七年),隋炀帝以“高丽本为箕子(商纣王叔父)所封之地,今又不遵臣礼”为由,动员全国现役、预备役士兵,不论远近均于次年正月会集于涿郡(在今北京城西南)。此后,各地百姓纷纷有组织或自发地聚集到幽燕地区,驿路山冈之上,遍行装甲武士。可见这次远征高丽是深得人民支持的。他本身也是深受人民拥戴的。遗憾的是这次征伐因种种原因没有成功。
                        西元613年(大业九年),隋炀帝不甘心第一次征高丽的失败。从洛阳出发,再次御驾亲征高丽。隋军兵强马壮,计划周密,准备充分。但由于后院起火,杨玄感起兵反隋,威胁了隋王朝的腹地,炀帝被迫撤军,导致第二次攻高丽的失败。
                        西元614年(大业十年),隋炀帝不顾国内危机四伏,再次亲征高丽。沿途已有大批士卒逃亡。但此次隋军获得胜利,高丽王高元大为恐惧,谴使请降。炀帝见国内农民起义烽烟四起,无心再战。班师回朝。


                      IP属地:中国台湾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15-03-25 11:15
                      回复
                          隋炀帝失败的地方是用民过重、急功近利,太想建立伟业了。三驾辽东不仅消耗了大量自己的主力军队,而且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主要是兵役太重。本身修建大运河就伤民大重,损伤国体。一系列开疆拓土的战争,也同样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隋炀帝因过分自信与轻敌,导致第一次征高丽的失败,并陷入战争泥潭。致使不满的士兵发动兵变。人民也为逃避沉重的负担纷纷起义,为大隋王朝的覆灭打下了伏笔。但大隋是有能力平定起义、叛乱的,这一点可以从他的手下李渊的军队后来平定叛乱看出。


                        IP属地:中国台湾来自iPhone客户端16楼2015-03-25 11:15
                        回复
                            隋炀帝失败的地方是用民过重、急功近利,太想建立伟业了。三驾辽东不仅消耗了大量自己的主力军队,而且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主要是兵役太重。本身修建大运河就伤民大重,损伤国体。一系列开疆拓土的战争,也同样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隋炀帝因过分自信与轻敌,导致第一次征高丽的失败,并陷入战争泥潭。致使不满的士兵发动兵变。人民也为逃避沉重的负担纷纷起义,为大隋王朝的覆灭打下了伏笔。但大隋是有能力平定起义、叛乱的,这一点可以从他的手下李渊的军队后来平定叛乱看出。
                            遗憾的是隋炀帝死在宫庭政变,死于鲜卑族的复辟。西元618年隋炀帝死在宇文家族手中,他爹隋文帝杨坚从鲜卑族皇族宇文家族手里夺得王位,鲜卑族贵族们又趁乱从杨广手里抢回。一代大帝杨广是被暗杀的,隋炀帝不是死在农民起义军手里的。隋炀帝被害死后,天下才真正大乱、各地农民起义与战胜各路诸侯,最后建立唐朝。后来李渊二子李世民篡位成功。可以说隋为唐的发展、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隋炀帝为唐太宗做了嫁衣。如今唐太宗成了千古名君,隋炀帝却成了万恶的暴君。为什么?因为唐史是唐朝人写的历史,隋史也是唐朝人写的历史......每当读起这段历史时,就会想起隋炀帝浩浩荡荡的征高句丽之战,宁可做暴君也不做昏君,这位才华横溢但冲动不已的君王,面对横尸遍野,天下沸腾,万人骂名,在辽河边恐怕也感慨无人知已了。


                          IP属地:中国台湾来自iPhone客户端17楼2015-03-25 11:15
                          回复
                            由此观之,隋炀帝功大于过。


                            IP属地:中国台湾来自iPhone客户端18楼2015-03-25 11:16
                            回复
                              顶。


                              IP属地:中国台湾来自iPhone客户端19楼2015-03-25 11:3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