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城市吧 关注:1,413,046贴子:104,450,092

江苏宜兴历史传说【申精】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陶朱公的传说】传说春秋时期,范蠡辅助勾践灭吴后,携西施弃官隐居宜兴,学做坯烧陶器。起初烧出的破货较多,受西施烧饭时灶火的启示,逐步掌握了一套控制窑温的办法,传至窑区,使鼎蜀窑场兴旺起来。后来尊他为"陶朱公",立庙塑像,并在每年农历四月初七(范蠡生日)祭祀他,他居住过的地方改名为"蠡墅"。



1楼2011-11-26 14:27回复

    【乾隆磐山认父】说的是清代湖父磐山寺有位陈姓和尚,俗名宏谋。一天有3位旅客来到磐山寺,为首的即乾隆。乾隆几下江南寻找生身父亲。陈和尚以素斋待客时,因豆芽洒上狗血,一语道破天机,遂得父子相认。因种种原因,乾隆封其父为相国寺当家师,赐磐山寺为"磐山崇恩寺",并亲赐御笔匾"天下第一祖庭"。
    


    2楼2011-11-26 14:27
    回复

      【金张渚和毛竹】说的是张渚金牛岭里有只金牛,屙的是金屎。金牛岭一座山下住着一对夫妻,天天在山上开荒。金牛对他们说:要不要发财?"夫妻俩不要",只要种下去的东西又好吃又好用。金牛撞掉头上两只角,叫他们种牛角,一只种在西山,一只种在东山。牛角长起来很快,有壳,边有毛、内空,取名"毛竹"。以后种毛竹的多了,都在张渚出售,山区富了,金张渚就此出名。
      


      3楼2011-11-26 14:28
      回复
        【火烧善卷寺】说的是皇亲白松代皇出家,在善卷寺时残害百姓,陈氏上告,白松怀恨在心。陈庄公中举入祠祭祖,中奸吃了哑药,脸上被涂金,当作活佛欺骗百姓,白松从中渔利。陈家全力救出庄公,杀死白松,火烧了善卷寺。康熙下诏捉拿凶手,诛灭陈族。陈彩公一人投案,百姓为陈家喊冤,直至雍正即位,才赦免陈姓家族,处死彩公。百姓为彩公装了金头、银手肩,用48口棺材,同一天葬在张渚西北凤凰窠。
        


        4楼2011-11-26 14:28
        回复

          【供春学艺】金沙里有位高僧,喜欢结交制壶人,不久便学会了这门手艺。吴仕借寺读书,书僮供春生性灵慧,暗暗偷学制壶。一天,主人与和尚下棋,供春便用和尚洗手水缸里沉淀的泥,偷捏一把茶壶,深受和尚赏识。供春的作品轰动了窑场。"供春壶"现为稀世珍宝。


          5楼2011-11-26 14:29
          回复

            【东坡提梁壶】传说苏东坡卜居宜兴后,发现宜兴有唐贡茶、金沙泉和紫砂壶,正对他喜欢饮茶的胃口。但他嫌壶小,决定自己创造一个大壶。在制壶的手提部分的过程中,受屋梁的启示,制成一把大手提壶,经后人仿制,称为"东坡提梁壶",简称"苏提",成了名壶。


            6楼2011-11-26 14:31
            回复

              【周处除三害】古辰光宜兴叫荆溪。周处是荆溪县西周步村人,后来才搬到县城东门外头住。他的老子叫周鲂,做过太守,周处小辰光顽皮到勿得了,欢喜弄松弄棒,力气又大,看到哪个勿顺眼,拔出拳头就打,勿晓得有多少人吃过他亏,呒不一个勿恨他,拿他又呒办法。这一天,他走过东门菜花桥一爿酒坊,一只狗从酒坊里一窜出来,朝他汪几声。周处又发火了:"你这只畜牲,来咬我周处嗒?"擒起脚就踢,狗被踢得汪汪叫,满处乱跑。酒坊老板看到是周处,要紧嗑头作揖,向周处赔罪,请周处饶了这只看家狗。周处恶声恶习气讲:"狗不打死,酒缸打翻!"老板呒办法想,眼睁睁看他拿狗打死了。
              


              7楼2011-11-26 14:41
              回复

                周处打死酒坊看家狗的事体一息息就传遍全城。城里人都讲:本来荆溪有两害,现在变成三害了。一个老佬叫士吉,他讲:"我来教训教训他。"有人讲:"勿要去送命吧"。士吉老汉讲:"我自有办法。"士吉就在城门口候,一直等到吃过饭,周处摇啊摇过来了。
                  士吉等周处走到面前,就自言自语讲:"周处这小子,要么我勿看见他,看见他要教训教训他。"
                  周处听到有人竟要教训他,就大喝一声:"呔!你讲的什么!"
                  "我讲,念周处的父亲与我是结拜弟兄,勿然要同他拼命。"
                  周处本来要伸拳头,听到他是父亲的结拜兄弟,变朆捋拳头。他问士吉:"你为店要同周处拼命?"
                  "近年来南山出了一只吊睛白额老虎,白日里都出来伤人;长桥底下一知蛟龙,年年要供祭它一个童男,否则兴风作浪,不知要伤多少人命。如今又出了一个周处,横行乡里,为非作歹。连同南山白额虎,长桥水中蛟,已成荆溪三害,老百姓还有日脚过吗?拼也是死,勿拼也是死!""周处本领高强,是少年英雄,怎么是荆溪一害?"
                  "哈哈哈!说什么少年英雄,他能斩蛟射虎,为民除害吗?"
                  "才能虎蛟龙算得什么,还吃得住我刀枪弓箭吗?"说完,周处转身就走。
                


                8楼2011-11-26 14:45
                回复

                  周处跑到家,带上宝剑,痛起弓箭,直奔南山。满山跑下来,寻勿见老虎。天黑下来了,他就蹲在柴窠里。勿一息,一阵风,呼--!一闻,风里有腥气,晓得是老虎,天黑,又看勿见老虎。老虎蹲在山头顶,尾巴甩呀甩,后来觉得越甩越重,还有点痛兮兮--原来一只夹蛇乌龟,齐头夹住老虎尾巴,尾巴越甩,夹得越紧。
                    这辰光,一阵缸片云推过去,露出麻花亮月。几几乎是同时间,周处发现了老虎,老虎也看见了周处。
                    等周处挽弓搭箭,老虎四脚一蹬,直朝周处扑来。周处要发箭已经来勿及,料定必死无疑。哪知老虎的尾巴上夹着一只大乌龟,离开周处还有一线线,就从空中落了下来。周处要紧弓拉满月,对准老虎头"嗒"一箭,射中老虎左眼。老虎痛得纵身一跳,箭尾碰在树丫枝上,箭头穿透后脑勺。周处见老虎跌在地上,跑上去一看,箭在老虎头上一个对穿过。他怕老虎勿死,又对准老虎右眼一脚,连眼乌珠都踢了出来。周处拿老虎掮到家,拿老虎皮剥剥,虎骨膏熬熬,又烧一大锅老虎肉,请街坊邻居都来吃老虎肉。周处打死南山白额虎的整体很快传遍荆溪城。大家都讲周处除了一害,做了好事。周处射死老虎,又去斩水中蛟。
                  


                  9楼2011-11-26 14:46
                  回复

                    范蠡西施从西施荡下来,就往南山走。怕人晓得名字,范蠡换名陶朱,人叫陶朱公。两人先到丁山,看到一种紫砂泥,晓得是好东西--这辰光窑已经有了。但是紫砂是范蠡发现的--就教做窑货佬用紫砂泥做陶器。这一来,一方百姓都富裕了。
                      范蠡同西施在丁山的消息被越王晓得了,越王就派窦荣带五百人马捉他。这天一阵客人走到夹浦一带,窦荣的兵扎在哪里,一个小兵说:"你家勿要瞎冲瞎撞,我们要捉范蠡。""喔哟,勿得了或。"他以为要捉一万里的人,要紧来报信:"你们快点逃,越王要到宜兴来捉一万里的人。"范蠡一听到,晓得就是捉拿自己。有个书童叫琴生,请求范蠡带领窑工和窦荣打。范蠡勿答应:勿能为我一个人,让窑工去送命,流血。你带领窑工好好做工,我去投。窑工都不肯:陶朱公你先走,我家自有办法对付他。
                      范蠡就同了西施,弄只小船,往北摇,这辰光东氿还是一条涧河。摇到现在施荡桥的地方,这辰光还呒不桥,就拿个船摇过去的,后来有了桥,就叫施荡桥。出了施荡桥,一直到鲁西南的定陶县,后来勿晓得到哪搭。也有讲到湖父山里,夫樵妻种,男耕女织,他家住过的洞就叫"慕蠡洞"、"西施洞"。
                    


                    14楼2011-11-26 21:02
                    回复

                      姑娘的母亲一听声音感到奇怪,探头一细看,果真是他!好不气啊!大叫一声:"老畜牲,闭住你的嘴,听我来唱--你偷吃人参变成了鬼,唱出的山歌呒调门。你偷骑毛驴烂了心肺丢了魂,不晓得今朝自家欺负自家人。从前头不唱山歌心不畅,今朝我唱唱山歌好伤心。"
                        张果老一听,啊呀不好!晓得占了自家女儿的便宜,羞得满面通红,不敢再见老婆女儿的面,赶起驴子就要逃。他老婆眼快手快,抢到前面,牵住缰绳问道:"你的家在哪里?我娘妮俩要跟你去过好日子呢?"说着就把张果老从驴背上拉了下来。
                        张果老逼得呒办法,下了驴背就逃。他老婆、女儿放了驴子就追。驴子跟惯了张果老,一松手也跟着张果老逃。张果老逃了一段路,到了一座山。见山上有个洞,就要紧往洞里一躬,人不见了,驴子也不见了,他老婆和女儿寻不见他,只好回家去。
                        这个山洞因为是张果老第一个"躬"进去的,所以张躬洞;后来张果老改邪归正,做了好人,人家尊敬他,就把这个洞叫张公洞了。
                      


                      17楼2011-11-26 21:05
                      回复

                        【富贵土】很古很古的时候,在宜兴南面有两座山,一座叫"青龙山",一座叫"黄龙山"。山下有一个小村落,村下住着十几户人家,其中有一个名叫石富贵的人,生有二男二女,大儿子过了三十岁,还没讨老婆,急得老俩口团团转。一家六口连饭都吃不上,哪有铜钱为儿子娶亲呢!
                          一天,石富贵和两个儿子在青龙山上砍柴,忽然迎面走来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僧,他身披袈裟,手提鱼鼓,边敲边喊:"卖富贵土!卖富贵土!"石富贵父子都觉稀奇:"怎么把'富贵'喊进去了!"老僧还在喊:"贵不欲买,买富何如?"石富贵父子十分好奇,和村上人往白发老僧跟前走去。就在这时,只见一股青烟,老僧腾云驾雾而去。
                          人们拿了工具,在老僧站的地方挖下去,挖到了一种奇怪的泥土,红、黄、绿、青、紫,五色缤纷。挖到"五色土"的事,一传十、十传百地传开了,人们纷纷前来挖掘"宝土",又用这种土做缸、盆、罐、翁,和别处地方的人串换物品,生活逐渐好了起来。石富贵他们非常高兴,大家就把这种土叫作"富贵土"。
                        


                        18楼2011-11-26 21:06
                        回复
                          鼠年鼠闻
                            老鼠相貌丑陋、猥琐,生性贪婪、奸诈,爱偷食、咬物,十分可恨,难怪有“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俗语。不过,我自听了一位老工人讲述他与鼠的一段经历后,改变了对老鼠的看法。
                            老工人说老鼠也有聪明能干、有情有义的一面。他年轻时在一家南货店上班,一天夜间值班时被“吱吱吱”的老鼠声吵得睡不着觉,就悄悄下床忽地将电灯一开,只见一伙老鼠围在一起,见有动静一哄而散,仓皇逃窜。但有一只老鼠没有逃,躺在地上作挣扎状,走近一看,原来此鼠没有脚无法逃遁。看到这只老鼠他想起前年的一件事。那次他的鼠笼里捕到一只鼠,他恶作剧地剁掉了鼠的4只脚将它掷在花园里,想活活折磨死它,但后来发现它不见了,他也没多想。现在看来这只鼠没有死,而是被同伙救了回去硬是靠众鼠的“抚养”才生存了下来,看来老鼠们颇有“鼠情味”。令他纳闷的是这只残鼠今晚为何出现在店堂里?他仔细察看,只见残鼠浑身是油,一条油渍从它身边延伸到油缸边。他恍然大悟,老鼠们肯定是来偷油吃的,但油缸里的油很浅,老鼠蹲在油缸的盖板上够不着,于是众老鼠咬着残鼠的尾巴将它倒挂进油缸,先让它吃个够,也让它身上沾满了油,再拖下来供大伙吮吸。这伙老鼠可真够聪明“仁义”的!只因突如其来的变故,同伴们来不及将残鼠撤离了。
                            随着知识的增长,我对鼠也有了更多的了解。动物学家评出的“十大智慧动物”中,老鼠赫然名列其中。人类由猿进化而来,而猿则是由叫树鼠句 的鼠类进化的。原来人类的祖先竟然是“区区鼠辈”,科学家曾预言,如果全球发生核大战,唯一能生存下来的便是鼠类。地球上未来的生命得靠它们延续。医学上作动物实验的大多是小白鼠,它们为人类医学的进步作出了无私的贡献。
                            按我国农历,明年戊子年是鼠年。鼠乃十二生肖之首,令人不解的是,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度历来对排名十分看重,为何我们的老祖宗让这个其貌不扬、臭名昭著的小家伙坐上第一把交椅?我想,除了那个人所皆知的传说外,肯定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只是我们对于鼠文化的了解还不多而已。
                          


                          21楼2011-11-26 21:13
                          回复
                            西厢竹货
                              如今,我们的日用品越来越丰富且高档了,然而,就在我们追求现代化的同时,一些用天然材料、以手工制作的日用品却渐渐远离了生活。这些透出大自然气息的物品带着那个时代经济、社会和文化习俗的深深烙印,至今让人怀想。这其中,出生于宜兴西厢的我尤对各种竹制品情有独钟。
                              我五六岁时正值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记得每到春节前个把月,父辈们特别忙,白天在生产队集体种地,晚上为过年而“加班加点”。母亲在昏暗的油灯下赶制新衣新鞋,父亲便在灯下做着竹货。父亲虽然力气活不怎样,却是做竹货的好手,生产队用的连枷、笆子,家用的竹筷、竹蒸架、竹锅刷(俗称闩帚)等都做得玲珑精致。为了全家过好年,一个多月里父亲几乎睡不到一夜好觉。他总说这些家用的竹货过年时家家户户都少不了,所以要抢时间多挣几个钱。没想到他那时就懂得抓机遇抢市场了。连做二三个晚上后,父亲便在鸡叫头遍后,挑着满满一担竹货或沿村叫卖,或到周围集市一次性批给小商贩,中午前一定要赶回来,下午要参加劳动,否则就要向生产队缴积累款。那时交通不便,毛竹要起早走20里路到张渚去买了挑回来,一担竹货只赚二三元钱,少则一二元钱,十分辛苦,如果缴了积累款,就等于白干了。
                            


                            22楼2011-11-26 21:14
                            回复
                              全村像我父亲那样做竹货的共有20多户,在宜兴西厢颇有小名气。东到归径、陆平,西到溧阳、戴埠,南到元上、西洋渚,北至芳庄、邮堂,大家都把原鲸塘镇西渚村(现徐舍镇烟山村)人的竹货戏称为“西渚人家爬着快(笆子、筷等)”。到1970年前后,这些竹货成了资本主义尾巴,虽然乡里乡亲的队干部并不顶真,但父亲他们仍自觉地停掉了这门副业。到1980年前后,父亲他们又都开始重操旧业,但都因年逾古稀,力不从心了。后生们也对这些微利商品不感兴趣,这门小手艺也就渐渐失传了。现在我家里唯存的见证就是父亲做竹货的工具,可也残缺不全了。
                                作为生产用具的竹货被金属、塑料制品替代应该是一种进步,但竹筷、竹蒸架等日用品的消失倒让人为之遗憾,因为它们毕竟是天然的、环保的、传统的。
                              


                              23楼2011-11-26 21:14
                              回复